商洛日报讯(记者 刘占良)盛夏的小龙峪沟,满目青山,远山如黛。
我们一行数人一大早出发,从城市柏油路走上乡间水泥路,再到三轮车走的泥土路,接着又走拉架子车的石渣路,眼见路越来越窄,潺潺的水声已变成了泉水叮咚声。我们虽然都没带什么东西,但每个人已是大汗淋漓了。
西龙村隶属于刘湾街道办事处,距商洛市30里地,位于小龙峪西沟深处。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有5个村民小组。2002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来的刘湾乡西沟村、庙湾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我们要走访的西龙村5组就是原来的刘湾乡庙湾村。这里原来是一个有80余户的行政村,如今变成了西龙村下的一个村民小组。现在,年轻一点的已全部到城里或外地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儿童、妇女。这里的民居大多是传统的徽派泥土墙木屋。我们看到除了门外浅红色的对联表示房屋的主人春节前曾回过家外,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都是门上一把锁,而且有的门锁已锈迹斑斑,显然主人已好久没回来了。
我们走访的王德善老人,生于1935年8月,老伴与他同龄,老夫妇背都有点驼,还在山坡地里春耕秋收。德善老人是农业社时的大队会计,称得上是这里的文化人,当大队干部的时间足有30余年。可以这样说,这块山水间的每一个变化,都没能逃过他的眼睛。
老人共育有4子1女,均已成家。4年前,长孙因不满这里的现状,首先搬到城郊的候塬村租房住,当起了城郊市民。老人的大儿子已到城里住,时常还回家看看父母。二儿子20多岁时,到静泉村做了上门女婿。三儿子在城里搞了个门面,已在城里买了房。四儿子5年前在城里开了家蒸馍店,两口子忙生意,除过年外,很少回家。女儿嫁到城郊的李塬村。一家人,除了老家有婚丧事情外,难得在一块吃顿饭,为生计,都忙于奔波。
“鸟鸟子能啄了食,就飞到外面去了,”老人告诉我们。在这里,像他家的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要不,一个几百人的大村落,现今常住人口不足50人。平时有丧事,如外面的人不回来,简直没法整。这里村民外移的情景是当地开放后新形势下农村自然移民的一个缩影。
提及政府宣传倡导的有关移民搬迁政策,王德善老人告诉我们,现在政府提出让我们搬迁,这是好事,不搬不行呀,孙子们总得要娶媳妇,人家女方一上门,总嫌地方偏僻,后世的香火总要延续么。二则,目前这里没有学校,原来的学校已撤到乡中心小学,娃们上学不方便,总不能让娃当个文盲。三是有个头疼脑热,看起病来不方便。四是经济发展滞后,总不能让这里和外界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随手,他指了指安装有卫星接收装置的电视机,你看看,电视里说的,外面都发展成啥了。
老人说,搬迁应为群众长远考虑,比如搬迁地点的选址,这很关键,新址应充分考虑周边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等,还有困难家庭、没人管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怎么个搬法,这样,既为民办了一件实事,村民也易于接受呢。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能看见几处的土房已升起了袅袅炊烟。年近80岁的王大妈给我们端上来了她精心制做的浆水凉鱼、锅盔馍,还有那放了十余年的自家酿制的老陈酒。外面的场院里,花猫在地上打着滚,一群小鸡在母鸡的带领下,在草间啄食。忠实的黑狗蹲在路口,正忠于职守的替主人守着庄园。这一切显得那样和谐、静谧。
在我们起身告辞已走了两个弯道时,我们回过身,远远看见屋边的柿树旁,一对老人相互搀扶着,在向我们挥着手。这山、这水、这人、这树,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此时构成了一幅让人心动的山水画卷。
是啊,眼下的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确是解决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变生存状况的一种办法。但能否如老人所言:政策、政绩、政声和民意充分结合;能否从长远考虑,把移民搬迁搞成恩泽子孙、造福万世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