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周雯)正午时刻,走进位于柞水县北关太白路的红油面馆,5张桌子都坐满了前来吃饭的人,足足有二三十人,见有顾客进来坐下,老板娘满脸笑容,赶紧端上热腾腾的面汤,还亲切地问好。
店面约有70平方米,墙上整齐的贴着餐饮服务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承诺书、食品原料采购管理制度、餐用具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等内容。“我闲下来的时候,可以经常看看这些内容,学习学习,对我也是一种提醒。”面馆老板娘孟桂花说道。
据孟桂花介绍,早些年,她和老公依靠出门打工为生,每年辗转在河南、甘肃、山西等地,多在建筑工地或者矿上干活,孩子都寄放在老人家里。“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和家人团聚,平时特别想孩子,都没有办法,还时刻操心孩子的学习和老人的身体,每天心里都堵着。”说起那段打工岁月,孟桂花哽咽了。
5年前,为了可以就近照顾孩子和老人,孟桂花结束打工生活,回到柞水开始创业。她申请了3万元的扶贫贷款,接手了已经频临倒闭的红油面馆。如何让面馆的生意起死回生,是孟桂花最初那些日子一直在琢磨的问题。虽读书不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她还是懂的,于是她报名参加了干佑镇政府正在举办的农民工创业培训班,认真学习了餐饮服务方面的培训课程。
在学习期间,孟桂花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告诉了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经过双方探讨商量,最终制定了一条适合面馆发展的策略,以味美、量大、价廉为特点,以劲道“手擀面”吸引顾客、以干净卫生留住顾客、以好口碑赚取回头客。
“我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和面、揉面、擀面,准备所需原料,调配各种配料。”孟桂花劲道的手擀面经过口口相传,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几个月后,面馆的生意红火起来了。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很多民工也前来吃饭,每次孟桂花总是给他们加量,“我在工地上干过,更能理解农民工的不容易,吃饱了才有劲干体力活儿,几条面又影响不了啥。”“不合口味尽管说,让师傅给改……”孟桂花这种和蔼可亲的态度让来店里用餐的顾客觉得很温馨。
说到效益,孟桂花乐了:“比以前在外地打工强多了,一年的纯利润大概在10万元以上,而且干活的地方离家近,还能顺便照顾孩子和老人,我觉得现在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