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先锋视角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

2014-07-10 09:40:34

张晓慧在诊所里专心致志地为患者诊治

张晓慧在诊所里专心致志地为患者诊治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汪 锳 左 京)7月8日下午6点钟,市中心医院儿童诊治中心诊室里,依旧挤满了前来看病的患儿和家属。燥热的空气里,伴着孩子的哭闹声,一位慈祥的女医生镇定地坐在桌前,她一边询问病人的基本情况,一边在病历上记录着。此时坐在她对面的,已经是她今天诊治的第50名患儿。看完当天的最后一个患者,她才抬起头,对我们抱以歉意的微笑。“中午有时候会到一点才能下班,下午经常是7点多还有病人。我的原则是当天的病人无论多晚都要看完,儿科不像其他科室,抽搐、发烧、上吐下泻,各种病情紧张复杂而且变化快,一刻也拖延不得。”她就是张晓慧,59岁,现任商洛医院儿科主任。这位从医36年的医生,视患者如亲人,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感动着山城无数的人。
  “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在西安住院的时候,我天天关心着病房里其他病友的情况,看这个液体输完了赶忙叫护士,看那个老太太情绪不好,就赶紧给她宽心安慰,忘了自己也是一个重症病人。”张晓慧回忆的是2013年2月她在西安住院期间的事。这也是自1996年以来,她唯一休的一个病假。
  农历2013年春节前夕,张晓慧在体检时被查出肾脏疾病。“如果不是院领导坚持让她去治疗,估计她还是舍不得放下手上的工作去住院。但是谁能想到才3个月,她竟然回来上班了。”儿科医生屈晓婷说,当大家看着她拖着虚弱的身体,蜡黄蜡黄的脸上带着微笑回来上班时,连科室里的男医生都感动得直掉眼泪,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医生一边治疗一边坚持上班。
  而面对科室这些年轻人激动的讲述,张晓慧摆摆手,半开玩笑地说:“我这个人哪,天生就是个工作狂。天天坐在家里反倒对我是一种折磨。让我坐到这给娃们看病,心里反而更踏实些。”2013年5月至8月,对张晓慧来说每一天都过得很艰难。原本每天她就要比其他人赶早,7点半到达办公室准备查房,然后开始诊治患者。生病以后短短的上班路途要花上比平时一倍多的时间,她得起更早。“那时候,因为服用化疗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浑身没有一点力气,脚上生出厚厚的茧子疼得不能着地,平时十分钟走到医院,那段时间走一趟过来要用半个多小时。”张晓慧说,“能多看好一个娃,比我坐在家里啥都不干值得太多了。从选择做一名医生开始,就意味着肩上有了一份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把患者当成亲人
  1978年,张晓慧从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商洛,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那时候家里都很穷,很多农民常常是把牛卖了、猪卖了,拿着毛票背着干粮给娃看病。很多人为了省钱给孩子看病,有一顿没一顿,馍都长出绿毛了还在吃,谁看到那样的情况都揪心。”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张晓慧的眼眶一次次湿润了。在那些艰难的年月,张晓慧经常从家里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来给住院的孩子穿,从家里端来饭菜给他们补充营养。10元、20元、100块……她尽其所能,给患者交住院费,让没钱的患者吃上饭。
  1990年,一对来自山阳的夫妻抱着他们已经奄奄一息的孩子,流着眼泪来到张晓慧面前,恳切地苦求道:“张大夫,我们已经跑了好几家医院了,花了近4000块钱娃还是这样子。我们的大娃三年前得心脏病死了,现在就这一个命根子,求求您给费心救救吧。”虽然好几家医院都已经劝家属放弃治疗,但张晓慧还是果断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为了让这个身患败血症又极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康复,张晓慧翻阅了大量资料尽心救助,白天晚上,一有时间就守在孩子跟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长和医生熬红的双眼里,终于见到孩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出院的时候,娃他爸站在大门口一直等到我下班。见了我跪到地上说:‘你就是我娃的救命恩人。’”张晓慧眼眶里充满泪回忆道。患儿在医院住院期间,张晓慧不仅买来营养品给孩子补身体,还带头给患儿捐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