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捐款献爱心,张晓慧说这都已经成了她的习惯。“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他们可怜的样子不由得自己。过去我们每次捐款还登记,如今捐款在我们儿科都成了一种风气,哪位患者有困难,大家都能自觉伸出援手,默默地尽力帮忙。”近几年来,在她的带领和感召下,科室里的同志们为患者默默捐款有四五万元之多。
用医院同事们的话说,张晓慧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医生。“前些年有的家属身上只有几十块钱,到医院里把娃往那一放,这样的环境下医生怎么可能去跟家属论钱,肯定是先救娃呀。”正是张晓慧这种一心为患者的医者之心让她赢得了患儿家属的尊敬,使大家也都视她为亲人。
啥事都先替患者着想
时刻为患者和家属着想,是张晓慧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朴实的农民看着张晓慧那样尽心尽力救治自己的孩子,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想方设法报答她。张晓慧告诉记者,前些年有的山区农民步行几十里扛一袋子洋芋或者提一篮子鸡蛋、核桃、板栗送到她跟前。“确实感动,都是实心实意的。但咱是医生不能收东西,又不能让人家再背回去,我就换个方式,或者用钱给病人交成住院费,或者买成病人需要的东西。”
1989年春天,一位神经根炎的患儿住院半个月能下地走路的时候,她的母亲趁着半夜无人时悄悄走进医生办公室,无比感谢地对正在值夜班的张晓慧说:“我也不知道你姓啥,但是这十几天来我看准了你是个好人,我就叫你好大夫吧。”说着递过来100元钱。张晓慧好言劝说,言明心意领了但是作为医生绝对不能收红包,把钱拿回去给娃买些营养品,但是患儿的母亲哭着就是不愿意离开。看到这样的情形,张晓慧只好答应把钱先留下,第二天天一亮她就赶忙跑到住院处,将这100块钱为病人交了住院费。几十年来,张晓慧一直坚守医生不能收红包的纪律红线。面对一些实在拒绝不了的“红包”时,为了安抚病人家属的情绪,她就想办法换一种方式还回人情,或者在孩子病愈后家长安心的时候把钱原封不动地还给家属。
张晓慧说,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行医,不能叫人把医生小瞧了。“每当从死亡线上抢救活一个病人,每当看到一个患儿从病痛的折磨中解脱出来,我的奢望不是掌声,不是表彰,更不是致谢的礼物,患儿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张晓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医生的高尚品行,也为她赢得了无数荣誉。1999年,她被评为“陕西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同时当选“全国百名优秀医生”;2000年,她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她被授予“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2009年,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尽职尽责的带头人
“一名医生的良好形象是再多金钱都买不来的。现在社会出现了少数医生以医谋私,不送红包不给用心治,不请吃喝不给做手术的现象,在我的科室绝对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发生。”张晓慧说,“我们儿科对医生吃回扣开高价药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一经发现这种现象,科室会以高于所开药品10倍的价格处罚医生。最好的药就是能给病人解决问题的药,能用几块钱解决问题的绝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
张晓慧以自身过硬的作风,无形中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做了最好的楷模。“张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医生这个行业就是个奉献的行业,从我们进入医学院那天起,就应该做好奉献的准备。”儿科医生陈慧荣说,“张老师平时经常工作到很晚,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一有危重病人,一个电话她马上就会赶到医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