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芳
这年头,谁都可以发表一些故作高深的观点,所以也不那么稀奇了,大家就变得比较相信数据,流行用数据说话。可是稍微有点统计学常识的都知道,只要统计的样本范围、统计的口径有点问题,出来的结果就会走样得厉害。要是真的看着数据去买房,那可就变成现代版的刻舟求剑了。这就好比CPI,我宁可相信自己在菜场、超市真实感受到的物价变动。
各种看似宏观的地产统计数据,说到底还是从微观来的,以每一个楼盘的价格变动为基础,但房子可不是标准化产品,怎么做规范统计口径。上个月内环新盘放量,这个月外环集中预售,两个月的成交均价能放在一起做比较吗?就算同一楼盘,也会失真。以我去年8月实地去看的一个楼盘举例,同一幢楼的同一户型,26楼卖148.9万,2楼只卖125.18万,这里的价差就19%了,更不用说位置、景观、房型不同的房子了。更有意思的是,去年10月份,这个楼盘悄悄放出了20套以前一直捂着没卖、景观和房型都很好的房子,房产交易中心登记的成交均价每平米1.9万左右,比之前高了逾10%,马上就有消息说这个区域暴涨啦。今年初又突然说这个楼盘开始打九折、泡沫要破了,原来是新推了几幢楼预售,均价1.7万左右,实际上跟以前差不多,怎么能拿去和那20套比。你看,房价暴涨暴跌的数据就是这样被统计出来了。
说到楼市,跟股市是有点不一样的地方。股市要的是人气,换手率都没有的股票起不了大的风浪;但我对楼市的感觉有些不同,人气太高、彻夜排队、摇号抽签的,我一概不看。这种场合下,真正中意的房子早被人先下手了,自己又容易被现场的狂热气氛影响冲昏头脑,所以我倾向于“反季节”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