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这次发射的遥感九号卫星而言,从轨道和空间目标参数看是仿效美国白云海洋监视星座体系的。美国的海军卫星监视系统(NavalOceanSurveillanceSyste,NOSS)又称白云系统,该计划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启动,发展了三代星座体系。第一代NOSS星座于1976至1987年间发射,分别编号为NOSS1-1到NOSS1-8,其中NOSS1-7在2005年进行了控制继续保持运行;第二代NOSS星座于1990年至1996年之间发射,编号NOSS2-1到NOSS2-3,其中NOSS2-1仍然保持运行;第三代NOSS星座采用了新的双星体系,第三代NOSS星座目前包括NOSS3-1到NOSS3-4总计4组卫星,NOSS3-1于2001年开始发射,由于作为军事卫星不会透露什么细节,首次发射时只发现两颗卫星,还曾被误认为是有一颗卫星未能分离的发射失败。更有戏剧性的是美国军方宣布NOSS3只有一个有效载荷,所谓的第二颗卫星是发射产生的轨道碎片,不过4次发射都产生同样的碎片未免太过巧合,而且根据天文爱好者对轨道目标的观测,所谓的轨道碎片随后在轨道上进行了机动,这让美国海军的战略欺骗最后徒劳无功。从轨道数据上说,我国的遥感九号卫星和NOSS的三代星座的轨道都类似,3月7日人民网报道中提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通过一首短信诗,向在场的委员和记者们传达了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的消息”,到此时可以非常肯定的判断遥感九号是类似NOSS1和NOSS2的三星星座。
从苏联到俄罗斯,都没有使用三星星座用于海洋监视定位,对外行来说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会误认为三星星座监视定位是高不可攀的高技术,其实不然,苏联时代使用的单星定位从理论方法上说同样是时差法多基线定位,只不过采用单星体系,这提高了对单星姿态的控制要求,但是相对于多星体系少了控制位置误差的大麻烦。对我国来说,很早就有对三星时差定位星座的预研。根据国内的研究表明,三星时差定位为了获得最优的定位精度,应将三星布置为星间距限制所允许的最大边长等边三角形。卫星轨道高度越低,定位精度越高,当然覆盖面积自然也就越小。卫星位置误差对于定位精度影响也很大,我国在论证时就以白云星座为目标,设定轨道高度1000公里,3星间距100公里时,为满足地面4公里等精度曲线距离大于3000公里,卫星位置误差必须小于1公里。不过这仅仅是最低要求,3颗卫星的绝对位置误差会引起星座产生旋转误差,考虑旋转误差是定位精度曲线近似为四边正方形,为满足地面4公里等精度曲线所围面积边长大于3000公里,则要求引起旋转误差的相应单星位置误差至少小于50米,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轨道控制要求。美国的NOSS2-2和2-3之所以被外界认为失去监视能力,就是其星座卫星间距2006年后异常,即使仍在使用定位精度也会大幅度下降。
台湾问题上美国的军事介入,航空母舰恰恰是其主要手段之一。美国航空母舰以其强大的打击能力和快速的机动能力,对我国沿海军事和经济目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国海洋监视能力长期以来不足以有效定位海岸线几百公里外航母编队的位置,面对航母编队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我国反航母作战,必须面对探测定位航母的问题。我国此次遥感九号被动型监视星座的成功发射,将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海洋监视能力,目前对周边海域可以实现一天多次访问。据推算4组这样海洋电子侦察卫星星座足以对中纬度任何地区重访问时间压缩到1小时,这对于大型舰艇目标的初步监测已经足够了。随着后继海洋监视星座的逐步发射,配合未来海洋系列卫星,遥感系列成像侦察/SAR雷达侦察卫星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