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日间,曾信步进过一趟蟒龙峪,拍了几张照片,但说起这个地方的时候,对它的准确叫法却有点犯难。商洛市区西南边过境路上,这条峪入丹江出口处的大标志牌上,明明确确地标着“马莲峪桥”四个大字,但我记得《康熙续修商志》所记,却是马兰峪。那天进得峪里,碰到一位放牛的中年妇女,我就问:“这里是叫马莲峪还是马兰峪?”那妇女说:“是你说的第一个。”回来后说起这事,文友慧玮说隐约记得有个传说,与群龙争位有关,所以好像还叫过蟒龙峪。我当下就看墙头贴的商洛市区划图,发现在那个方位上,地名标的确实是“蟒龙峪”三个字。一地三名,音有点近,叫转音了是可能的。但渊源到底是哪个呢?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当下便想到了另一个文友郭涛。因为他曾在陈塬办事处工作过,这条峪是陈塬的辖地,想他应该能说清的。不成想电话一打,他却说出了第四个名字:八一村。郭涛说,那村名叫八一,俗称蟒龙峪。峪里有许多小沟峪,马莲峪系蟒龙峪的一部分吧。
我以为已经基本清楚了,但张源昌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先生说,不管蟒龙峪还是马兰峪、马莲峪,都是属于地理名称,而八一村则是行政区划名称。当然也有地理、行政名称共用的,但这里显然不是,蟒龙峪也不可能是八一村的俗称。再者,一条峪,不管有多长,也只是一条峪,峪中不含另一峪。源昌先生当年曾是商洛军分区的作战参谋,作过军事地理的教官,他对地理形势可是有一种职业的敏感与熟悉的。蟒龙峪他以前也曾走过,他的话是有一定权威性的。
那天本没走到头,既然议论开了,何妨再去走一回,反正离城区也就五六里地。于是周日下午,约了慧玮和源昌先生,又进了一趟峪里。源昌先生说峪里有位老人,当年曾给他指过路,所以特意带了几个橙子。进峪不久,拐到南坡一家小院,见那老人正坐在树下乘凉,眼睛已经不行了,听力却很灵敏。坐着聊了一会儿,我问道:“您老说,你们这里到底叫个啥名字?”老人说:“老名儿就叫蟒龙峪,传说峪里过过龙哩。后来破四旧时,说是迷信,就把村名给改成八一大队了。”源昌说:“不是传说,是真过过。陈塬北边靠二龙山那块,有恐龙脚印化石,南边这蟒龙峪,出土过恐龙蛋。这二样东西现在都陈列在市博物馆的展室里,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哩!”我这才知道,原来多次在博物馆里见过的恐龙蛋,就是这儿出土的。
峪深十多里,通村水泥路一直修到沟垴,与从杨峪河那边修上来的水泥路接上了。沟垴的三个小山包上,修着三个小庙,相距不过几十米,大概分属三个不同的村落吧。从庙名的标识来看,沟垴这块应叫歇马店了。看来过去这里并不十分偏僻。站在沟垴山梁上,从西北豁口望出去,正是312国道麻街岭隧道入口,远眺西南方向,熊耳山巅直指碧空。回头再看蟒龙峪,倒不像是一条峪,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了。上来时看到的那些村庄农家,则完全淹没在一片葱笼林木之中,几乎找不着踪影了。沟垴比较开阔平缓,有大片的果木园林,青梅、花椒、核桃,间作套种,可谓果实累累。只是今年入夏以来,气温不高,成熟时间稍有推迟。梅子还青,杏子未黄,麦稍大半也还带着绿色,红薯苗透着紫红,包谷苗高不盈尺,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盎然。漫步岭头,吹着清风,沐浴阳光,悠然畅望,真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享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