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寺的和尚最多时有十八名,除房屋财产外,有官御、赐送、捐赠、布施、购买土地多处,遍布柞水红岩寺和商州杨斜、麻池河、黑山、管坪、三岔河等地,由历代长老主持,师徒耕种寺东的稻田,较远的土地出租收课,其收入用于庙内主持生活、庙会的全部开支及社会公益事业。
金陵寺庙会于农历三月三开始,会期三天,大戏三晚二昼共五场,唱戏耍杂,吹鼓手助乐,佛界高手身披袈裟吃斋念经做佛事,祈祷太平盛世,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商贾墨客云集,游人流连忘返,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求子乞财,许愿还愿,虔诚肃穆,络绎不绝。香表齐焚,烟雾缭绕,钟声悠扬,小吃飘香,烟花爆竹,鸣放通宵,磬声彻夜不断,游人整宵不眠。
同治进士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提出“新学”之说,主张各地利用寺庙房产开办书院。清末,商州劝学所成立,宣统二年(1910)修建了金陵寺初等小学堂,从此金陵寺民风开化,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民国十一年(1922)地方绅士闫建勋创办了上秦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上秦乡中心学校,出现了教师和僧人共存的局面。解放后金陵寺回到了人民政府手中,1952年上半年,商洛专署报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在金陵寺创办了商县初级师范学校,学制三年,招收高小毕业生。4月,将1951年7月在二龙山古庙创办的商洛初级师范速成学校并入,8月省教育厅指示,商县中学师范部与商县初级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陕西省商县师范学校,9月商县师范学校迁回四皓庙,校长由专署秘书李正文兼任。1958年创办了商县六中,1970年2月增加了高中部,从此金陵寺中学成为农村完全中学,从创办至今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大中专学生,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至今,金陵寺镇政府和金陵寺中学仍在金陵寺古刹的地域内办公和教学。
金陵寺古刹的繁荣和衰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侧面。民国14年(1925年)上竹园村古世珍在上秦川招兵买马,发展地方武装,争夺地方势力,和闫建勋多次在金陵寺内激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天,国民党的一个连队在古刹内驻军,将菩萨、观音、关羽、周仓、方弼、方相神像捣毁,填入鱼池内,后在东乡将军腿涉丹江时,全连人马被洪水冲走;戏楼在1956年古历8月15日发生火灾化为灰烬;1958年,西边僧房、二三进的大殿之间的钟楼和东边的长廊被拆,大钟被毁,炼了钢铁;1968年时有一棵高1.5丈、腰围5尺,春天花香扑鼻,秋天硕果累累的古老木瓜树被砍伐,破“四旧”时,壁画被红卫兵用白灰水刷盖,现时过境迁,部分壁画外露,已恢复了本来面目,石碑、水井因院内升高,现已埋在地下。1973年,农田基建起土垫公路下河北地时,有人挖开一个石条,撬开后有一个一米见方、二米深的天井,内有水池,四壁有24个小洞,放有瓷罐、瓦罐和1.2尺长、9寸宽、8寸高的瓷匣,内均放有骨灰,当时无人重视,使其毁坏,骨灰是火葬或土葬迁埋,至今已无人知晓,留下了千古之谜,古墓群在今金陵寺计划生育服务站地址内;古寺犹存,四进大殿仍屹立在镇政府和金陵寺中学之间,寺前河堤处有几棵凤柳仍根繁叶茂。大殿年久失修,尤以第三殿为最,前三殿为镇政府所用,一殿为会议室,二殿为仓库,三殿报废,四殿为金陵寺中学仓库,危在旦夕。
金陵寺古刹的最后两名僧人和一个俗人,三个人三种命运。长老姓张,美鬓长髯,名字不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庙、佛像和佛经遭到破坏,但只要有僧人,就会有佛寺,张师仍坚持打坐,1950年5月圆寂,终年81岁,被乡人厚葬。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师收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徒弟,名叫陈兴来,河南人,出身很苦,聪明伶俐,张师供其读书,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凤凡荣是一个俗人,给寺庙做饭,解放后和寺河南村的一个寡妇结了婚,因无儿无女,成了五保户,住在寺庙公路东南的小屋内,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1969年病逝。(李广华 郭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