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高峡出平湖
4月12日,为了了解二龙山水库的一些情况,记者特意来到了二龙山水库管理处,该处办公室主任李钊向记者介绍了二龙山水库的过去今朝。
李钊谈到,1970年,在全国大搞水利建设的热潮中,当时的商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发动全县人民,在二龙山处修建水库,提的口号就是“斩断南秦河,锁住二龙山”。工程最初设计方案为土坝,经省水电局和设计院建议,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决定改为石坝方案,最终选定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型,随即于1970年1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修建。
在地县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大荆、黑龙口、板桥、黑山数千名青年民工,携带口粮和铺盖,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库区周围,以民兵组织为建制,按照团、营、连、排、班组成施工队伍,区、社派一名党政领导任政委、教导员,区、社武装部长任团长、营长,大队民兵干部任连长。施工中一切行动按军事化要求,平均日上劳3000多名,最多时达万余人。大伙在水库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实行定额包干,包任务、包质量、包工期、包材料、包报酬的办法,进行大坝的开石、采砂、运料、回填、筑砌等。
修建大坝时,正处在困难时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给建设的人,所以工程报酬微乎其微。每天每个劳动力的补助粮食只有半斤,受益区每人每天补助4毛钱,非受益区每人每天补助8毛钱。民工们住的是简陋的工棚,睡的是草铺,吃的是杂粮,最好的是半斤重的杠子馍,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更为紧缺的还是建筑材料,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钢材、水泥都很紧张,被派出去的采购人员常常要住在厂家才能进到东西,每天从西安发往工地的运料车多达几十辆。为了赶工期,工地上夜晚灯火通明,三班倒连轴转。经过建设者3年奋战,到1973年10月,一座高63.7米、坝长152米、总容量8100万方的大坝基本竣工,昔日桀骜不驯的丹江水终于被降服,商县人民祖祖辈辈盼望已久的“高峡出平湖”美景在二龙山变为了现实。1975年春,又完成了涵洞衬砌和闸门安装工程,12月份又建成了电站,1号机组于1976年5月16日投入运营,第二年并入国家电网。1978年9月1日第二台机组安装投产,1988年10月10日第三台机组投入运营,至此,按工程设计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二龙山水库是商县人民在二十世纪70年代战天斗地的不朽杰作,是人定胜天的典范,其历史意义难以言表。整个二龙山水库完成土方26.43万方、石方25.43万方,用工516.9万个,耗用水泥4.1万吨、钢材867.8吨、木材2867方,总投资1713.1万元。
二龙山水库运行40多年来,在抗御自然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持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和商洛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为了充分发挥二龙山水库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库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水库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保安作用,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及库区水土涵养,切实保护丹江源头水生态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确保了一方清水送北京成为了可能。
旅游业前景广阔
高峡平湖二龙山水库
游客在仙娥湖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