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9岁的张树明,当年是火神庙供销社的一名职工,在水库建设清理坝基时,他带着一车萝卜到工地慰问,被火热的场面所吸引,就参加了劳动。清理坝基很苦,数九寒天的,人站在水里,不一会儿全身就冻麻木了。驻地离工地比较远,走五六里路脚都不能热,晚上睡在草铺上,盖着单薄的被子,天冷的根本无法入睡。半斤重的杠子馍,拿到工地时已冻的咬不动,饭汤在桶里就结了冰。在西关社区,70多岁的李大妈当年是铁姑娘突击队队员,生完孩子不到一个月,她就来到水库工地,站在冰冷的水里捞砂子,结果落下了风湿病,现在一遇阴雨天就疼痛难忍。
故土难移情未了
二龙山水库的修建,除过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外,还有一些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大批的移民,离开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土地,一下子要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那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据资料记载,仙娥湖水域范围涉及麻街、水道河两个乡镇12个村43个村民小组。其中海拔770米以下的为淹没区,775米以下的为移民区。整个移民工作从1972年2月开始,到1976年底结束,共计移民970户4350人,拆除房屋3511间,库区征地3386亩。
邵绪浩老人今年83岁,家住商州区麻街镇邵湾村,二龙山水库修建时,他的家在库区低洼地段需要搬迁到外地,当时政府要求投亲靠友,自谋出路。邵绪浩在原地区农械厂工作,认识的人比较多,他便托人在原刘湾乡贺嘴村找到落脚地,他是村上第一个搬迁的。他永远不会忘记1972年5月17日那天,3辆汽车刚装好他的全部家当,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抱头痛哭,依依不舍,几个小时汽车没有挪动半步,车子终于开动后,大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向他挥手告别。说到这里,邵绪浩老泪纵横。
故土难移,要建一个新家更是不易。邵绪浩在农械厂工作,每月只有50元工资,要养活一家7口人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搬家要盖房,更是不容易。家里三间瓦房,外加一些树木和围墙,国家仅给补偿600元钱,建新家,盖房就花去2200元钱,外欠的账到1991年才还清。邵绪浩兄弟四个,大哥搬迁到周至县,三弟搬迁到兴平县,四弟搬迁到户县。几十年来,兄弟四人天各一方,很难相聚,只有到每年清明节祭祖时才能聚到一块儿。父亲的坟地接近水面,根本无法跪在坟前烧纸、上香,后人们只好站在坟地边鞠个躬。据邵绪浩讲,他们村有120多户人,当年搬迁外地的有20多户,其余百十户都就近搬迁到山上居住,生活都很不容易,这几年才慢慢好起来。
高潮村是离二龙山水库最近的一个村子,村上除一部分人搬走外,大多数人搬迁到高山上,交通十分不便,群众生活很苦。这个村三面被水库的水包围,只有一条通村的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2002年,从信用社退休回家的王重珍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筑通村路,经过3年不懈努力,2005年,一条通村公路终于修成了,可73岁的王重珍却没有看到路通的那一天,为了修路,他被山上的巨石砸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仙娥湖畔竖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