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金丝峡镇狮子沟移民小区,徽派建筑整齐划一。目前全县已实施移民搬迁1万户,其中集中安置点达106处。图为已入住的狮子沟移民小区。 记者 徐秦生摄
为进一步推进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顺利实施,近日,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客家文化学者陈良学来陕讲课。陈良学,1998年出版50万字专着《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并在第六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陕南秦巴山区分布着大量客家族群的论点,引起学界高度重视。2008年推出150万字专着《明清川陕大移民》,进一步阐述了秦巴山区客家族群的分布及成因。近期,陕西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修订后的精装本《明清大移民与川陕开发》。为探寻陕南移民的前世今生,日前记者专访了陈良学。
记者:陈老师您好!在您著作《明清川陕大移民》中,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为背景,发生这次民族大迁移的原因是什么?移民到四川和陕西的又是哪些人?
陈良学:从秦代开始,陕西地区曾经历了东晋、唐、宋、明、清5次大移民,而明代的东民西迁、清代的南民北移,是对陕西社会经济最具影响的两次大移民。清初,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等政治原因,两湖、两广及闽赣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垦荒,史称“湖广填四川”。这场由民间自发行动而演变为官府组织的大流徙,不仅仅局限于川陕,当时已形成了全国性的移民大循环,川陕只不过是较为典型的移民聚集地而已。
历史上,陕南之汉中、安康曾一度隶属于四川,陕南是东南各省移民流徙四川的必经之地,很多人未到达四川便在陕南停留下来。清朝前期,闽、粤、赣地区移民构成了“湖广填四川”的主力,他们与其他籍移民一道进入陕南和川东,成为川、陕人口的主要来源。明清时期,当寻觅生计的百姓从湖广闽粤来到秦巴山地后,并没有就此停住移动的步伐,一部分移民先是在关中的外围秦岭北麓一带活动,然后继续向北进入关中,并由此继续北上来到陕北垦荒。这些移民对于促进陕西社会经济发展、改进陕西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动玉米、红薯、洋芋等外来农作物种植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