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在黄河、珠江等江河中生存的中华鲟种群眼下已不见踪迹,而长江自然种群因资源严重衰退,正遭遇与长江白鳍豚、长江江豚相似的命运。
根据相关法规,捕杀、食用中华鲟均属违法行为。不过,有读者反映,在武汉东湖风光村一带,一些餐馆公然将中华鲟印上菜单,每公斤售价数十元,与牛肉价格相当。
餐馆销售的中华鲟是真的吗?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暗访
市场上“中华鲟”低价热销
根据市民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风光村公交车站附近的一家农家菜馆,见到招牌上赫然写着“中华鲟”字样。
“真是中华鲟吗?”记者以食客身份询问。服务员立即从水箱捞出一条背部有道道硬鳍的大鱼,“这就是中华鲟。”
记者看到,这条“中华鲟”身体修长,吻部尖而上翘,皮肤颜色偏黑。餐馆老板称,店中销售的是人工养殖的中华鲟子二代,可以放心食用,平时点这道菜的客人很多。
在华南海鲜市场西区一家水产批发店,记者看到两个大水缸中装着近百条鲟鱼。店主称,这些都是正宗中华鲟,而且价格实惠,批发价每公斤仅30多元,相当于普通牛肉的价格,销售情况很好。
连日来,记者还走访了白沙洲水产市场、汉阳月湖桥附近部分餐馆,发现不少商家公然销售“中华鲟”。不过根据记者拍下的图片,省水产局渔政处专家初步鉴定后表示,它们并非真正的中华鲟,而是俄罗斯鲟和杂交鲟。
另据武汉市农业局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处资源环境保护科统计,该市每年接到市民举报的非法经营中华鲟案件数十起,经过核实,基本都是冒充事件。
查处
经营普通鲟鱼也需许可证
前日上午,武汉市农业局渔政处和武汉市武昌区工商部门联合行动,对风光村一带多家餐馆进行了突击检查。渔湾农家菜馆、水云阁等餐馆被查出在没有相关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以普通杂交鲟冒充中华鲟销售。
武汉市农业局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处资源环境保护科负责人丁培介绍,即便是普通鲟鱼,也属于特许经营范围。当执法人员要求餐馆老板出示鲟鱼经营许可证时,对方却无法出具。“武汉市持有鲟鱼售卖许可证的单位不足百家,没有这个许可证,不能经营鲟鱼。”丁培说。
询问中,餐馆老板们都承认,他们知道所售鲟鱼不是中华鲟,更不是野生的,之所以冠以“中华鲟”的标签,只为吸引消费者。一位老板还表示,他不知道要办理鲟鱼售卖经营许可证。
经过调查,武昌区工商分局中南工商所执法队队长万文生表示,这些餐馆打着销售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旗号经营,涉嫌虚假宣传和非法经营,可处以盈利所得5倍罚款;如果尚未出售盈利,则将处以1万元罚款。此案目前仍在处理中。
解读
非法经营中华鲟得不偿失
市场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中华鲟?国内研究中华鲟的权威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表示,非法经营中华鲟的可能性不大。
“近3年来,国家未批复中华鲟科捕繁殖项目,长江流域所开展的增殖放流幼体中华鲟,均为2009年之前的繁殖苗种。”危起伟介绍,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养殖和利用都直接受到国家农业部的统一管理。同时,由于中华鲟对水体的含氧量要求极高,对水压也很敏感,养殖难度较高,熟练掌握中华鲟养殖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不多。
据了解,目前我省仅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宜昌)、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等少数单位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可开展中华鲟驯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