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从试点转为全国推广,器官捐献信息管理系统将年内上线运行,届时,将使捐献者和病人共享信息,使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在我省红十字会正式登记的器官捐献自愿者仅有5人,可谓寥寥无几。
新生
只有少数人是幸运者
2011年9月,17岁的巢湖男孩小国本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本报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挽救孩子,父亲桑仁青毅然决定“割肾救子”,父子两人随后也成功配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去年8月,小国本终于成功获得新生。
与众多等待器官移植的重症患者相比,小国本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据统计,中国约有150万名尿毒症患者,等待换肾的患者约30万人,但每年进行肾移植的只有3000余例。
等待
器官缺乏是主要原因
来自淮南的23岁小伙小军,也是一名尿毒症患者。他的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提供肾源,父亲与其配型不成功。对于小军来说,最后的希望,就是等待“其他”的肾源。在这里,“其他”是一个医生口中常说的颇具神秘感的词汇。小军经过多家医院的奔走,早已明白其中含义——死囚捐献。他同时更知道,这个希望,其实非常的渺茫。
记者从我省某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了解到,去年一年,该医院实现了23例器官移植手术,其中,6例来自亲属活体器官,其余则都是“其他”来源。对此情况,卫生部曾表示,我国将尽快建立器官捐献体系,并承诺在3-5年内彻底改变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的方式。
现状
捐献移植仅实现一例
据介绍,目前,全省正式登记的器官捐献自愿者仅有5人。
2012年3月11日,51岁的马鞍山农民冯贤胜因车祸陷入重度昏迷,其家属做出“一旦死亡,捐献一切有用器官”的决定。3月11日18时许,冯贤胜心脏停止跳动。3月12日,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完成,为两名尿毒症患者和一位重症肝炎患者创造了生机。
至今,这仍是我省唯一一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手术。
期待
捐献信息将全国共享
日前,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表示,今年,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从试点转为全国推广,器官捐献信息管理系统有望年内上线运行。
昨日,省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省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实施。“这个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定点医院的移植等待系统,录入有需求的患者信息;二是‘自愿者’信息系统。”
“所有的器官移植单位要把等待病人的相关信息都录入网上,分配系统根据在网上登记的这些病人的排名进行工作。整个分配过程,受到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监督。”
■“自愿者”说
我非常赞同“推定同意”
来自马鞍山的傅强,是我省目前仅有的5名“自愿者”之一。对于我省的器官捐献工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昨日,傅强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器官捐献自愿者仍寥寥无几,傅强认为,这主要是与人们传统观念有关,“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对遗体捐献进行科学的宣传,大力地宣传;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试着换位思考。”
“假如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我们自己也遭遇这样的折磨,是不是也渴望别人的捐献呢?”傅强说,如果我们成为自愿者,一旦实现捐献,“失去无非是躯体形式上的完整,而换取的却是自己生命的另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