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昨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这标志着中国海军终于实现了几十年来的梦想,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巴西、泰国后,全球第10个拥有现役航母的海军。
航母是集各种军事尖端科技于一身的大型海上武器平台,是现役海军装备中综合性能最全面、非核攻击能力最强的顶级武器,在许多军迷看来,拥有航母就等于拥有了跻身一流海军强国的入场券和“蓝水海军”的入门证,是值得大书特书、大事庆贺的事。
中国海军很早就有“航母梦”,民国时代的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早在抗战前就憧憬拥有航母以抗击日本海军可能的入侵。解放军时代,刘华清上将等一大批为航母奔走鼓呼的名宿、元老,更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如今航母平台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当然应该庆贺、激动,但激动之余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拥有航母装备本身,还不算真正掌握了航母这把“利剑”。
中国虽是传统陆权国家,但历史上海军装备也曾几次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明初郑和船队就拥有船体庞大、武备齐全、航海装备的宝船船队,在当时的大洋上几乎无可匹敌;清末洋务运动时所建成的北洋舰队,拥有当时世界顶级装备——铁甲舰,实力一度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但这些舰队却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威力、作用,为中国带来应有的海上权益,其本身的强大、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奥妙就在于,这些历史上的“先进中国海军”,仅仅满足于拥有“顶级装备”,却并没有下功夫真正掌握它们。
掌握顶级装备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具备自主生产、研发、改进和大修这些装备的能力。郑和时代的中国原本具有这样的能力,但由于时代局限、当局认识的模糊,这种能力很快不复具备,辉煌一时的宝船也就因缺乏保障和再生能力而自生自灭;北洋舰队的顶级装备大多为进口,即便个别国产舰船,其武器、设备也大多是舶来品,一战蹉跌便几十年无法恢复元气,这样的“强大”,基础显然是脆弱的。
掌握顶级装备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具备与装备配套的先进海洋观念、海权思想和海战战略战术指导。中国海军历史上曾有过顶级装备,但从未有过相应的顶级海洋观、海权观、海战观,郑和时代空有宝船,却只知巡航七海,“宣示大明威仪”,最终因财力消耗却看不见收益而不得不停止;北洋舰队本来拥有配套齐全的远海战斗装备、体系,当权者的战略指导却是用这支舰队看大门、守海口,把利剑当作盾牌用,最终不但大门没看住,连剑也折断了。
一战、二战之间,德国作为战败国曾被禁止拥有坦克,只能用模型、摩托车和拖拉机模拟机械化战争,但在领先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战略和战术指导下,该国装甲兵“让人等装备”,在掌握坦克前便掌握了坦克战的要诀;相反,当时公认拥有最先进坦克装备的法国陆军,却在过时的坦克战观念指导下,把坦克变成配属步兵的火力车、点缀要塞的乌龟壳,最终在二战中吃到苦头。
中国海军如今拥有了来之不易的航母平台,但这艘航母平台的“毛坯”是舶来品,舰载机等关键配套设备尚不齐全,是否具备“复制”和持续保障能力也有待考验;不仅如此,长期信奉“大陆军理念”的中国军队,是否从思想上、战略上做好了迎接航母时代的充分准备,也仍然有待观察。航母是一柄利剑,但没有“剑法”是难以发挥威力的,这个“剑法”则是与航母相匹配的军事理论、观念、战略和战术。
拥有不易,掌握更难,“16号舰”的交付仅是中国真正具备“航母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可以高兴,但不能忘形。(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