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鼻子也“长”高了……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花费上万元整容。为了同样目标,不少大学生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来自协和医院的统计显示,目前整容队伍中,大学生占了三成。
在上述报道中,有专家提醒,大学生对自己有准确定位,不要舍本逐末、眼界过高。这样的道理很实在,不过我认为向往更理想的工作乃人之常情,通过整容去争取也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想拥有社会声望高、收入丰厚的工作呢。
如今,职位本身并不需要容貌上的要求,但由于用人单位挑选余地较大,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当的前提下,就倾向于外表更出众的求职者,这其实是求职市场供需失衡的一种表现。为了工作大计,不少学子下定决心,不怕痛苦,进行一场容貌革命,希图以“容貌改变命运”。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似乎越来越突出。有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大学毕业生中,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占当年毕业生总数9.3%。今年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之大显而易见,国考之激烈就是例证。
大学生争抢公共职位,都想端上公家的碗,显然是冲着公共职位地位高、福利待遇好、轻松、稳定。其背后存在两方面的反差,一是私营岗位不充足,公共职位好歹明确地摆在那里;二是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到私营部门工作,私营的职位在人们眼里社会地位低,待遇也不大好,还辛苦、变动大,于是纷纷弃“私”投“公”。
这是耐人寻味的。很多年前,在一些地区,谁家的孩子到政府部门工作会被视为“没出息”,许多公务员还“下海”淘金,他们的发家致富往往传为美谈。现在风向完全逆转,而且凝固下来。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其中显现的权力备受追捧应当引起重视。另外也折射出经济大环境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问题,现在更加突出,而且背后呈现出某种社会板结现象的端倪,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活力,对于这个新特征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汉网-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