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建筑行业中的“豆腐渣工程”的所谓“城雕”,在全国一些大中小城市甚至乡村随处可见。如湘潭齐百石广场的齐白石群雕,该作品选用了不宜用于室外、易老化、变裂的玻璃钢,表面覆盖石膏层。该组群雕落成不久就出现老化、开裂现象。鉴于此情形,齐白石组雕于两年后拆除,采用花岗岩重新制作。
从太原市规划局城市雕塑管理处了解到的数据,上世纪70年代,太原市城市雕塑仅仅有4座,到上世纪90年代,城市雕塑的数量也仅仅有31座,截至2004年6月底,太原市共有城市雕塑353座,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近90倍,比上世纪90年代也增加了10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从质量上讲,在353座城市雕塑中,优良的城雕只有6座,有347座被认为水平一般,还有6座被认为是“城市垃圾”。
新建在特定城市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要求能够体现该城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设的过程就当有历史潮流和文化方面的专家,有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否则就会出问题。信息时代网络能够方便快捷的查阅到许多优秀的城市雕塑模板,因此,一些雕塑设计师们开始盲目地学习和抄袭国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理念,通过这样的手段“创作”出了许多具有西方特色的雕塑作品,他们忘记了中国文明与西方文化是不尽相同的,如此生搬硬造的做法只会把自己固有的民族性、人文历史性全都丢弃掉。
城市雕塑中有很多雕塑大众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美在哪里。城市雕塑是一门公共环境艺术,它不同于雕塑家创作的室内雕塑,个人创作的室内雕塑可以根据艺术家个人的修养和审美,而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城市雕塑,如果大众看不懂或接受不了,那么这个城市雕塑的建立就失去了意义。无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雕塑,还是中国当代雕塑代表作, 让大众看得懂都是城市雕塑艺术喜闻乐见的前提。
城市雕塑安放在城市的某个特定的空间中,应与安放的环境空间协调和谐互相衬托,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环境美的作用。另外,要能让人觉得雕塑的每个不同面都很有欣赏和审美的看头。可是,这些年来新建的一些城雕作品中,却有一些只从正面或作者所说的“最佳角度”去看还勉强可以,从其它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却缺乏美感,令人倒胃口的作品,几乎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
如长沙市芙蓉路的《月是故乡明》,原是其作者在学生时代的一件名为《中秋》的小型架上雕塑,当时因为作品小人物表面的曲线掩盖了作品结构上的许多毛病,到将作品改用《月是故乡明》的名字时,却不按室外大型城雕创作的规律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而照原样放大制作成数米高的室外大型城雕后,人体结构上的毛病就严重地突现出来,无论从正面、后面、左右侧去看,人物的头、颈、胸、腰、腹、臀、大腿和双脚,在人体结构和动态上都有严重毛病,难怪观赏者戏言:该作品人物的双手太长,像长臂猿人,形象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蜘蛛精。
今年8月份,乌鲁木齐市区一处新落成的高18米的雕塑“飞天”引发广泛争议,网友称其“吓人”“毁坏市容”,很多网友到场参观、“膜拜”。对此,主管方人民广场绿化管理处回应称,该雕塑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专业水准很高,但并未平息批评之声。不久后该雕塑突然被拆除运走,主管方称原处将重新种植花草。
雕塑应该反映城市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点,它不仅是单纯的设计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雕塑为什么那么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首当其冲的就是独断专行的官员与不学无术的设计者。(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