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开始,缅甸莱比塘铜矿持续发生抗议事件,投诉中国的万宝公司在铜矿拆迁过程中补偿不公。近年来,中国的海外投资一直饱受诟病。
许多中国投资者不了解当地国情民风,习惯了如此对待工人的中国企业,往往迷恋这类剥夺劳工权益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一味套用国内经验,如以金钱刺激鼓励加班,用高压管制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时,习惯用甩钱、走路子、通关系和联络感情的方法“搞定”等。
1992年,中国首钢以高于拍卖底价4000万美元的天价1.18亿美元买到了铁矿后,与当地企业工会组织签订了多达35项的福利条款协议,包括首钢秘铁职工及其家属全部享有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居住和免费水电等。由于中国企业从来没把本国工会及劳动合同当回事,根本没想到会遇到秘鲁的工人组织“矿业工人工会”的抵抗。”
在遇上没完没了的罢工风潮后,首钢的解决方式颇为中国化,搬出在中国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宝,发生工潮后中方投资人或买通“实力人物”生硬处理,或采用小恩小惠怀柔,例如,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希望获得其支持,用高工资笼络秘鲁籍高层管理人员,给工会一些威慑,试图用职工代表大会取代工会。中国工人在世界上堪称工作最辛苦、薪酬与福利最低的群体,中国工会的存在价值就是帮助政府与企业管理与安抚工人,并非为工人争取权益。在非洲,不少中国企业由于没有处理好劳资关系酿成罢工、示威甚至流血冲突,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此外,中国企业还将中国的工作模式(过长的劳动时间、过低的工资待遇与恶劣的工作条件等)搬到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官司缠身,如雇工不签合同,不交纳各种保险,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在南非城镇纽卡索(Newcastle),中国人经营的纺织工厂每个月付给工人200美元,薪水比在中国境内高出很多,但却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
2009年开始,以六十余家中资成衣厂为代表的南非小型纺织成衣企业与南部非洲制衣和纺织工会(Southern African Clothing and Textile Workers' Union,SACTWU)及劳资集体谈判委员会(Bargaining Council,南非特有的每年议定行业最低薪酬的劳资谈判制度),围绕着最低薪酬和劳工待遇,开始了持续而激烈的摩擦。2011年7月,南非纺织业协会向劳工法庭投诉,要求劳工法庭对那些违反工人最低薪资规定的工厂执行处罚。由于给工人支付的薪酬低于合法水平,纽卡索(Newcastle)大部分华人制衣厂都收到了巨额罚单。据纽卡索华商会(Newcastle Chinese Chamber)主席、台商刘权毅介绍,截至2011年年初,南非全国1058家中资制衣企业中,共有562家未达到法定薪酬标准。
阿富汗洛迦省(Logar)的考古遗址艾娜克(Mes Aynak)具有2600年的历史,该地区拥有大型寺庙、几千座佛像和许多佛教文物,是古代丝路上的重要据点。在该佛教遗址下方,还有一处更古老、尚未挖掘的铜器时代遗址。2007年,中冶公司于以30亿美元的代价取得该地区30年的使用权,并计划在年底从遗址正下方开采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铜矿,一旦开采该地的铜矿,这些古迹和附近6个村落与山脊将悉数遭到破坏。此外,开采这座铜矿会使艾娜克(Mes Aynak)遭受毒物污染,不但河流会被污染,毒物也会扩散到其它区,然而这些危险却从未被知这些危险。
2009年,中国投入36亿美元在缅北伊洛瓦底江上兴建大坝,修建密松水电站。密松水电站是中电投集团投资兴建的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干流流域7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一座,由中电投与缅第一电力部及缅亚洲世界公司共同投资开发,是目前缅甸境内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但是在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1万2千多移民将得不到妥善安置,造成不少居民流离失所,以及造成伊洛瓦底江断流,下游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也将遭到巨大破坏。此外,据2008年10月《云南日报》的报道称,密松电站所产生的多数电力会输往中国。这实际上是中国对缅甸的“掠夺”,遭到缅甸环保人士、政治反对派、以及居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强烈反对和抵制。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迫于国内民众舆论的压力,决定暂停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的密松水电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