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在愚人节推出的互联网“屌丝”用户调研报告,把网友“雷”得不轻,这个从网络“流窜”到现实中的“专有名词”,让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独特的群体。
与大批经常面对电脑工作的白领一样,王雷每天对着电脑8小时以上,喜欢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淋漓畅快地指点江山。在网络上,他是一个喜欢用围观、刷屏的方式打抱不平的热心肠。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没有勇气去冲破朝九晚五的羁绊,每天按部就班的普通人。
“少壮不努力,长大干IT。”对于出生于1983年的王雷来说,自嘲是家常便饭。但他没想到自己和“屌丝”这个词联系起来,是出自一位女同学之口。在一次酒足饭饱的聚会后,他当着顺路搭车的女同学的面,对出租车司机说:“现在8点50,咱们先等十分钟再开车,我们单位晚上9点以后打车才能报销。我可以多给您5块钱。”这一举动被女同学当场评价为“你简直太‘屌丝’了!”
王雷说,一开始心里有点不爽,但后来看到走红网络的“2013年屌丝标准”中,将男屌丝的标准定为“身上现金不超过1000元,穿真维斯、361度等休闲品牌,开10万以下的车,婚前女友不超过3个……”之后,王雷释然了。“我发现自己还真是一个标准‘屌丝’,于是就心安理得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互联网上,自称“屌丝”不仅是赶时髦,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在百度贴吧“屌丝吧”里,月活跃用户有1400多万人次,每天发帖量几千条。以“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为最主要的特征,来自不同地域、身份的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彼此吐槽、自嘲、求解的过程中,希望在这里寻求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理慰藉。
“我是个懒惰的人,懒得起床、懒得吃饭、懒得出门。我有时候坐在电脑前面口渴了连水都懒得去倒一杯,蓬头垢面地坐很久。”一位90后网友认为自己身高不出众,长得不漂亮,家庭不富裕,成绩不优秀,是个标准“女屌丝”。
然而,随着无数白领文员、媒体记者、甚至中产阶级都纷纷以“屌丝”来自我定位,争相“比惨”,屌丝的内涵逐渐泛化。德国情景喜剧《炸弹妞》被引入中国后,改名为《屌丝女士》,以其荒诞的风格大受追捧。甚至拥有千万粉丝的韩寒,也在博文中戏称自己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
从70后到90后,大批人放肆地把“屌丝”这个不雅的词汇安到自己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矮穷挫”,但他们毫不掩饰地以“弱者”的心态去生活。他们孤独、焦虑和不安,并在互联网上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并产生了强大的“精神胜利”的共鸣。
对于这种“弱势心态”的蔓延,人们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研究。专家们普遍担忧:这种用“作贱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精神防御,值得全社会警惕。但在“屌丝”们自己看来,在自轻自贱的表象下面,还有着一颗期盼梦想、渴望友谊、向往爱情的心,只是当面对现实时,有心抱怨,“懒得生气。”(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