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松带领群众大搞小流域综合治理,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一百多万元,修河堤,建梯田,建柿树园。如今,甘河一河两岸的河堤修缮已经达到7870米,1000多亩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村里电灯不明,刘志松联系供电部门改造设备,电灯一下子亮起来了。
为了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刘志松积极号召群众建沼气池。沼气项目在甘河村的建成使用,改变了全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了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现在,如果是在饭点时间,走进甘河村,整个村庄几乎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景象。
说到房,在甘河村,最美最漂亮的房子一家连着一家。
家住六组的刘占良,家里原本只有三间土木结构的老旧房,房顶漏不说,外高里低,只要一下雨,屋里进水就半腿深。刘占良是个半瞎的残疾人,老婆又是小儿麻痹,甭提重盖房,就连日常的生活也过的异常艰难。
为了让刘占良一家过上好日子,刘志松想方设法对他进行帮助,还积极到镇上协调争取为他重新建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志松积极奔走争取下,2008年,区上领导现场办公,多方协调,为刘占良解决了2.7万元的建房费。钱是到场了,可对于残疾一双的刘占良一家子,那有能力自己动手建房呢。刘志松又动员全村群众义务投劳,就这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四间砖混结构的红砖房终于建起来了。
临封顶那天,刘占良自己编写了一副对联,然后,请人用大红纸写出:上联是“共产党帮我建高楼大厦”,下联是“各级领导关爱到了我家”,横批:“天大地大党的恩情放不下”。随后,刘志松又帮他在村上林场承包了一大片地种植药材,经济收入也有了保证。
带领群众奔富路
为了发展甘河村的经济,让群众过上富裕的现代生活,刘志松带领村两委会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干部,每人分包3至5户贫困户,引领带动群众搞养殖,种药材。
发展产业,群众担心,底气不足,刘志松就自己先干着给大家看。1996年,刘志松率先承包了本村的东沟水库,进行山上栽经济林、坡边种药、水库养鱼的立体经营,当年就产生可观效益。
一部分群众眼看着他越干越得劲,也想尝试,可就是苦于没有地。刘志松看到群众有了这种发展产业致富的积极性,就大胆地把村集体林场的承包权进行拍卖,17户抢着签了合同。在刘志松的帮助下,他们种上了核桃、花椒、药材,现在每家一年都至少收入几万元。村民王荣依靠经济林收入,供养了三个孩子上大学。齐军泰靠此收入盖起了两座小洋楼。现在,还有些群众在为当初不敢承包林场而后悔。
在鼓励群众养鸡的时候,好多群众没本钱,他就把自己的工资和前几年养鸡、养鱼的积蓄拿出来,这家1000元,那家2000元的先借给。如今那些得到他帮助的人还说:“多亏了刘支书这个好人,要是没有他,我们也没有今天这个样。”
在发展甘河村的经济中,刘志松办事公道,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村上的工程,他从来不会先让给自己家里的人和亲戚做。村上每一个项目,都是他不分昼夜到处跑争取下来的,但争取成功后,他坚决不准自己的家人参与承包工程建设。女婿买了辆挖掘机四处揽活,可甘河村的所有工程,刘志松绝对不允许女婿插手。他宁可叫外村人干,也不准自己家里人掺和。女儿本身就是党员,可刘志松就是不准她在村民小组任职,为的就是还群众一个清白。
如今,甘河村已变了大样,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全村药材、花椒、水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存栏50至200头的养猪大户达到100多户。有线电视、网络光纤等都在村里建起,目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0%,有30多户家里接通了互联网,5户人家还买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