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陈宝子的静板书情缘

陈宝子的静板书情缘

2010-08-23 08:50:15

来源:

  2005年,洛南县对静板书新老艺人进行全面普查登记,拉开了“洛南静板书保卫战”的帷幕。

  2008年6月,洛南静板书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4月,洛南静板书在首届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上成功演出。

  2010年6月,洛南静板书被国家文化部公示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7月,洛南静板书在上海世博会上成功亮相,深受中外游客欢迎,引起数十家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种曾在外界鲜为人知的地方民间曲艺形式,在短短的几年之由不为人知到一炮走红,继而名扬海内外,其间自然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艰辛挖掘整理,但更离不了这些数十年如一日为将静板书这种民间曲艺形式传承到后世而默默无闻、口传心授、甘守清贫、执着奉献的民间老艺人。

  身世

  追寻着民间老艺人艰辛而曲折的足迹,笔者来到地处秦豫交界处的洛南县上寺店乡金楼村,有幸对洛南静板书老艺人——陈宝子的平凡而神秘的生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1944年,陈宝子出生在洛南县灵口镇三星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位木匠,母亲是位智障人。家中姊妹7个,一家九口人挤在破旧低矮的三间茅草房中艰难度日。最让父母忧心的是他生来就是先天性近视,眼神特别不好,平时对面来个人都看不清脸,认人只能听声辨别,好些东西只有拿到他面前他才能看清。

  那时候,全国还没有解放,兵荒马乱的,而且经常闹饥荒,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到了腊月还穿着破烂的单衣裳,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春季青黄不接时,没有粮食吃,就到北山里有粮食人家里借玉米,等麦子熟了再用麦子还,而且是一斤换一斤。即使这样,有粮食人家还是不乐意借给他们。等到了农历五月份收了麦子,还了帐,没吃个把月,麦子又吃光了,这时玉米还没有成熟,只好到地里挖野菜充饥,或把生玉米连同玉米芯用石磨粉碎,煮着吃。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直到十五岁那年,他才村上被送到当时的灵口公社庙湾小学上了一年级。那是人民公社时代,因生活所迫,为了给家里多挣些工分,好多分一点粮食。他上了四年学又掇学回家主动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跟大人们一起锄地、抓粪,或是给生产队里放羊、放牛。农闲时节,就去山上砍柴,挑到灵口街上去卖,一天从早上等到晚上,要是卖不了柴,连个烧饼也吃不上。要是卖了柴,也才能换回两毛多钱。可即使这两毛钱也不是个小数目,还能买来五六斤玉米,来维持家庭几天的生活。

  那时候,农村不通电,群众的业余生活很是单调,天一黑,村子里到处一片漆黑,有钱人家会点起煤油灯。而没钱人家只好摸着黑做家务或者只好睡觉。要是哪户有钱人家给娃过个十天、满月、周岁或是老人过大寿,儿子结婚,或者盖了新房谢土神,一般都会请说书先生来说书助兴。这说书先生说的其实就是静板书。那时村子里就会像过年一样热闹,不但全村的男女老少会在晚饭后提着小板凳早早地聚拢来,而且邻近村子的乡党们也会早早地闻讯赶过来。静板书开始之前人们或是说笑着帮主人家收拾东西,或是许多人围坐一圈说说奇闻异事,家长里短。孩子们则打闹着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嬉戏打闹,现场可热闹了。等一切收拾停当,主人说一声开始。随着一阵欢快的小锣声响起,全场霎时一片寂静,大家的目光全都集聚在说唱艺人的身上,静板书就正式开始了。静板书艺人一人可操六种乐器,溶弹、敲、打、说、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说唱时在桌子两侧各竖一根竹竿,再用两条绳子牵连,上绳吊上大锣、小锣,下绳紧靠锣边,防止打击锣体摇摆。桌上用麻绳圈仰放个小铜镲,桌腿上捆着脚踏梆子。说书人的膝盖下绑着4片竹制蚂蚱板,怀抱三弦,自弹自敲、自打自唱。说唱时只用脚踏梆子打击节奏,不加杂其它乐器伴奏,过门时才用其它乐器渲染气氛,由于这种说唱文文雅雅,唱腔清晰,故称“静板”。静板书书目形式分为大本书、中篇书、小回书以及二三十句的小书帽,大本书可说唱几天几夜,小书帽诙谐幽默仅三、二分钟,多是用于开场招览观众。静板书艺人说唱内容大多以七字句韵文的传统书目为主,上自天文,下自地理,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又有公案传奇、忠臣教子、男情女爱等,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郁,语言贴近群众,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