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杨森 薛林 刘洁絮) 一张张普普通通的宣纸,一到他手中就仿佛有了灵性,他的灯彩作品和剪纸艺术都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尤其是灯彩作品“鱼灯”2006年荣登《民间灯彩》中国特种邮票之首枚。他就是电信公司的退休职工、今年73岁的民间艺人张英华。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张英华家中。面前的张老先生虽然步履蹒跚,但依然精神抖擞,既有长者的沉稳内敛,又不乏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寒暄过后,他带着我们走进他的“工作室”——摆满花草的阳台上,放着一张古朴的木桌,这便是张老平时进行创作的地方。他说,这张桌子已陪伴着他走过了几十个冬夏,见证了他的艺术人生。
小灯彩大梦想
张英华自小受到母亲的熏陶,酷爱民间文化艺术。那时,他经常依偎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用灵巧的双手“变”出许许多多的小纸人儿。长大后,张英华也拿起剪刀和刻刀,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9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直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灯彩创作,乐此不疲。
参加工作后,不管多么繁忙,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创作了大量作品。2006年,他创作的“鱼灯”荣登中国特种纪念邮票《民间灯彩》之首枚,轰动了我省民间艺术界,也极大地鼓舞了张老先生的艺术热情。
“灯彩,我们平时又叫花灯,是咱们国家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我做的这盏鱼灯,选用金鱼的造型,以名贵品种红龙睛为原型,以篾为骨,外糊彩纸,以喜庆吉祥的红色为主,蕴含着‘金玉满堂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再加上金线描骨,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刚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呼应。”
张老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正在创作的《二龙戏珠》。这件作品从着手准备到完成,大概需要大半年的时间,现在材料已经基本搜集齐全。“我们打算以鸡爪为模型做龙爪,成形后差不多有一米多长,做好后打算在龙年的元宵节举办一个个人小型灯展。”他的老伴在一旁补充道。
为剪纸不遗余力
在潜心制作灯彩之外,张老对剪纸艺术也很在行。从退休到现在,张老的剪纸更是从单一的剪窗花发展到用书画的形式展现剪纸艺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逢年过节或邻里亲戚遇到喜事,总是少不了请他剪两幅作品。他家里的客厅,就挂着一幅裱起来的剪纸画《八仙过海》,做工十分精细,人物神态活灵活现。
张老告诉我们,制作大型剪纸时工序十分复杂,需要先用铅笔打底稿,然后用宣纸剪刻,最后才能粘贴装裱。张老拿出自己的作品集,一边整理一边聊着:“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把作品拿出去卖,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价钱。其实我觉得剪这些就是图个开心、快乐,想剪的时间就剪一剪,不想剪了就歇歇干点儿别的事情,剪出来的东西谁喜欢谁就拿走,不要一分钱。”
张老最难忘的剪纸作品,是为纪念建国60周年创作的《民族团结共庆华诞》。这幅作品35米长,各民族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展出后观众赞不绝口。从1962年到1971年,当了9年铁道兵的张老先后随部队辗转陕西、贵州、四川、云南、北京等地,彝族、苗族、藏族、土族等各族同胞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祖国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