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是中国的传统画种,也是世界珍稀画种之一。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对于何世元而言,烙画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精神的寄托。就好比家有高堂、妻儿安康一样,烙画让这个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有了一种安定感和归属感。他说:“烙画,我早已放不下了!”
谈起自己与烙画结缘的往事,何世元不禁感慨万千。出生在商州区夜村镇的他,父母双亲是本分善良的庄稼人,家中姊妹5个,他是最小的孩子。或许是天赋使然,自小他就热爱并擅长画画,习作里面充满了童真,家乡的山水、村里的牛羊、田野里的花鸟是他反复描摹的对象。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他写作业用的都是一张能看得出秸秆的泛黄纸,而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到何世元画画的热情。空闲时候,他用树枝甚至是小石头在家乡的小路上画画,村口的那条小路承载了何世元对绘画最初的梦想。
一直上到高中,何世元都未曾接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供给一位艺术生的费用是这个贫寒的家庭所不能负担的重量。1988年,18岁的高一学生何世元被招入商洛师范美术班,自费求学一年半,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画的努力以及对父母的感恩充满了他蓬勃的生活。其后,他在家人的支持下自费前往西安美术学院学习。在美院求学的二年,是他学画最幸福的时刻,曾一度受到王子武教授好评。年轻人的朝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坚定了他在绘画道路上的决心,填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安美院,然而多种原因却使他与绘画的殿堂失之交臂。因为期待得太多,执着得太久,当一切被现实无情的击碎,大学成为他心底至今尘封的暗伤。一段时间的低迷过后,何世元决定外出打工,家里需要钱,赚钱是为了生计。
打工的两年里,何世元成熟了很多,社会带他所经历的,让他学会了坚强面对迎面而来的风雨。打工期间,何世元结识了一位有着相似境遇的山水画家,两人的画作都以国画为主,画家时年50多岁,家境清苦,当年连开画展的1000元费用都掏不起,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未放弃作画。画家说,他一生唯一的嗜好就是国画,离开创作他不能想象自己的生活将是怎样,他只能跟着心走,坚持下去,相信会走得更远。何世元为其精神所感动,觉得一个人一辈子只要能干成一件事就够了,他决定回家,将最初的梦想坚持下去。
1994年底,何世元回到家乡,跟着做过美术老师的堂哥学起了烙画。由于何世元基础扎实,很快进入了角色,掌握了烙画的技艺,从此他就全身心地开始琢磨烙画,凡跟烙画有关的东西他都不会错过,国画书籍、名家作品甚或是地摊上的图案,他都会细细的钻研。
当时商洛知道烙画艺术的人并不多,何世元没有烙画师傅,常常独自待在家里,自己查找资料,细心钻研烙画技法,边创作,边摸索。为更深入地研习烙画,他先后远赴户县、渭南、南阳等地拜师求学,合众家之长,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1995年,何世元与青梅竹马的同镇女子张慧萍喜结连理。2000年,小俩口在市区开了一家烙画专卖店,从此何世元有了施展技艺的舞台,也圆了他多年的心愿。小店同时保障了家庭的日常开销,一举两得,这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然而,小店的生意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夫妻俩也有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曾经一度妻子想改行开服装店,何世元给她讲起了自己一路的波折和坚持,感动了妻子。张慧萍说:“我放弃了开服装店,随他将烙画继续下去,因为我看到了他的不容易,他一路走来、对艺术的那股子倔劲。我是他的妻子,依赖他更要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