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赵晓翔
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没有正式拜师学艺,更没有跨进过正规艺术院校大门,但他凭借50年如一日的对民间木制家具绘画及中堂壁画彩绘、民俗雕塑的执着追求与苦心研究,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所绘花鸟虫鱼、河川大山、梅兰竹菊、仙鹤松柏,呼之欲出,气势恢宏,所雕泥塑彩绘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就是洛南县石坡镇寇窑村的寇金水。
“三巴掌”激发绘画热情
寇金水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洛南县石坡镇寇窑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一岁半丧父,母亲靠为人织布和饲养家畜勉强度日。七岁时,他被母亲送到塬底初小上学,由于生性顽皮,经常逃学旷课,学习很不用心。机遇来自小学二年级时,他的第一位绘画启蒙老师李耀中。在李老师的一堂绘画课上,他像往常一样做起了小动作,李老师发现后,狠狠抽了他三巴掌。这天放学,李老师正巧派到他家吃饭(那时由学生家庭轮流替老师管饭),看到他家的状况,加上平时对他的观察,认为他是可造之材,便把他在校调皮捣蛋的事情全部告诉了母亲。独身的母亲是一个争气要强的人,更将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儿子身上,于是母亲宰掉家里唯一下蛋的母鸡,并拿出换取零花钱的鸡蛋,为老师做了顿丰盛的晚饭,并一再恳求老师严格管教儿子,教他好好做人,教他认真习画。李老师走后,母亲关上门窗,第一次拿出棍子,狠狠地惩罚了他,任凭窗外乡亲们如何劝阻,母亲都死死不肯开门,直到他答应勤奋学习、努力习画为止。后来,母亲将他紧紧拥入怀中,眼泪如同抽打在儿子身上的棍子一样密集的滚落下来。稚嫩的金水,似乎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彻底改掉了坏习惯,变得踏实了,勤奋了,积极上进了,并激发出超乎常人的绘画热情,终其一生苦心钻研,从不厌倦。
寇金水创作的壁画
命运坎坷绘“人生”
随着年龄增长,金水对绘画艺术的热情与日俱增,七彩颜色勾勒出的美妙线条,让他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他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一切美好风景,一一记入脑中,细细绘入画中,再拿给老师,老师一滴滴、一点点教给他绘画的基本技法与技巧。时光飞逝,转眼间,他步入初中,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洛南中学。
在洛南中学上学期间,文化课学习任务日益繁重,但他时刻没有忘记母亲嘱托,更没有放弃自己对绘画的执着追求。相反,在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贪婪地吸纳着绘画艺术的营养,除认真上好每节美术课外,还广泛阅读各类绘画书刊,并虚心向身边的每位绘画老师及专业画家请教学习。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参加画展的机会,还积极参与学校板报、墙报、宣传画板的策划与制作,多次受县邮政局邀请,为其绘制连环画,并举办多期画展。高中期间,他品学兼优,本可以步入大学殿堂深造,可时运不济,正值高考之机,突然爆发“文化大革命”,使他无法继续求学,更无法静心作画,只能回到乡下农村。
这时,他的人生出现了一次戏剧性的转机,遇上了县文化馆的书画老师-李福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福伸看到了寇金水的绘画,看出了作品背后深藏的功底,惜才若渴的李福伸将他招到了县文化馆,向他传授深层次、高难度的绘画技术,想将他培育成有用之材。在李福伸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样可以使他步入正规的艺术之路,但又受当时各种体制制约,机缘再次与他擦肩而过。在村上多次硬性“邀请”之下,他这个“文化人”再一次回到农村,做起了普通记账员,后因搞“三线”建设,被抽到卫东镇做会计,一干就是三年。
三年后,县人劳局决定从民工连中招干,连部不舍他这个人才,决定先推荐他人招干,将一些表现优秀的人员留到最后。孰料想,当连部同意他招干,并参加最后一关体检之时,中央突然下发文件,停止从农民工中招干,他只好第三次回到了农村。许多年后,曾和他一起搞“三线”建设的农民工大部分成为国家干部,有的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他,依然在陋屋简舍里过着耕种劳作的生活。
回农村后的第二年,他凭借着自己深厚扎实的文化功底,在庞沟初小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这次,他一干就是24年。戏剧性的转折再次发生在他的身上,正当国家为民办教师转正的前一年,他突患胃溃疡合并高血压,无法继续任教,不得不奔走于山里山外求医治病。
他的一生命运坎坷,饱受磨难,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却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画笔,没有放弃过对绘画事业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在辛勤劳作的空闲时间,他静心感悟,潜心研习,仔细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石一树,察其色,观其形,悟其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艺术。
“草根”艺人的艺术人生
在当民办教师期间,由于工资低微,难以赡养年迈的老母和抚养3个年幼的孩子,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不得不寻求别的经济来源。他发现,当地农民尤其喜爱在新房正屋墙壁之上绘中堂,在新置办木箱、木柜、木床、木桌、木凳、木案等木质家具上彩绘。于是,他利用闲暇之机,迎合当地民间习俗,充分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进行了新的尝试与创新,将原来的纸上作画改到了墙、壁、木质家具上。同时,他还学习研究民间泥塑制作。
从此,他常被乡邻们请去家中,画中堂,绘壁画,油家具,因他所绘图画姿态万千,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深受乡邻喜爱,他也渐渐声名远播,生活境况有了改观。此后30多年,他奔走于洛南县石坡、陈耳、寺耳、巡检、驾鹿等镇的沟沟垴垴,山山岔岔,出入河南灵宝、洛宁、朱阳,商州板桥、蒲峪等地,为乡间村民作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绘画技法日趋成熟,愈来愈多的人请他作画,雕塑民间泥像与彩绘,也有许多年青人拜他为师,他很乐意将这种纯朴的民间艺术传于后人,所带的3个徒弟在当地也非常有名。
2000年,河南省灵宝市文化局出资3万元在全国公开招聘泥塑和壁画绘制师,他积极参与招聘,凭借着自己的精湛技艺,从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地10余名资深专业人员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灵宝市文化局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决定由他完成5尊泥像雕塑、8幅壁画的彩绘任务。一个月后,他果然不负重望,所作作品顺利通过灵宝市文化局验收。
如今,他已年过6旬,却依然勤奋不止,笔耕不辍,每天都要练习3个小时以上的绘画。他说,虽然现在在家具上作画已经不时尚了,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在自己这一代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