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3-03-25 18:09:56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太乖的孩子,不会有大出息,要敢于犯错误。”他不要“乖乖女”,他要的是一群血气方刚、有生命、有动感的“刺头儿”。因为他本身也是一路走来从不按照常规出牌的人。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他指导的学生的文章发表在《当代文坛》《延河》等刊物上,3名学生获得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多名学生被中央民族大学等名校录取为研究生。

  学生们背地里偷偷给他起了“老头儿”“孙疯子”“老男孩”等绰号,他并不生气,反而乐在其中。每到毕业季节,他必定会大醉几场,用他的话说:“看到我的‘闺女’们‘出阁’,我喝死也心甘。”

  “史上最强平凹迷”

  说孙新峰是“贾研”(贾平凹文学研究)的狂热者,一点也不过分。听过他课的学生都知道,他上课三句不离贾平凹,学生们背后叫他“史上最强平凹迷”,手机里也将他的名字存为“平凹铁杆粉丝”。

  作为贾平凹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专家,孙新峰在省内名列前茅,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孙新峰却谦逊地称他仅仅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一个简单而又执着的文字工作者。正如路遥所说“作家生命的意义在于艺术创造”,他也是把文学创造当成生命来热爱和敬仰的。据他自己说,回顾所谓的成功之路,似乎有太多的无心插柳般的偶然因素,当然也得益于自己的勤学善思,敢于冒险,别出心裁。比如他开始做贾平凹作品的研究,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民间文学》课上,给学生讲到作家作品和民间文学之间的联系时,他灵光一闪——能不能把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和其家乡商洛民间文化的关系梳理一下,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呢?他开始尝试着探索成文,从此深深迷上了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一发而不可收。著名评论家李星言,孙先生崭新独特的研究方法是“挖到了一座富矿”,价值不菲且源远流长。

  2003年,孙新峰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贾研”论文《“狼”意象的商州民间文化底蕴》刊发在《商洛师专学报》上,2004年底《“洋芋糊汤疙瘩火”的商州民间文化阐释》被核心期刊《唐都学刊》发表,2005年《论〈怀念狼〉对商州民间传说的采借和创化》被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他接连在《当代文坛》《宁夏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探索》等CSSCI核心期刊获得突破,2005年、2009年两次获得宝鸡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并于2005年申请到了自己主持的第一个省政府科研项目。

  2006年,孙新峰结集出版了首部专着《贾平凹作品商州民间文化透视》。该专着主要运用民俗学、阐释学等现代批评方法,创造性地对贾平凹作品中散在的有意味的商州民间文化做了论析。这种以土生土长的商洛人的视角,通过剖析贾平凹作品来透视商州民间文化,不仅在陕西,即使在国内也尚属首次。专家鉴定为“填补了贾平凹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空白,对追寻和研究中国作家的文化之根有示范意义”。2008年,该书获首届“陕西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文艺评论”三等奖。

  在调研贾平凹资料的过程中,孙新峰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文学界同仁的认可。随着各种奖励接踵而来,孙新峰的学术研究也进入空前的多产和攀升阶段,不仅在写作学领域独当一面,在传播学、民间文化等方面也兼容并包。继2005年发表在《当代文坛》上的《伤狼·独马·困鹿——陕西当代文坛三作家像》一文引起学界注意后,2009年他又在《社会科学家》上发表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三足鼎立局面观察》,对陕西当下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极富学理深度和学术高度的检阅,引起学界争鸣。同年,他主持完成的陕西省文化厅重点科研项目成果——《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文化意义新探》出版。该书于2011年分别荣获陕西省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和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