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文化的守护 精神的力量

文化的守护 精神的力量

2013-04-28 11:00:48

来源:

  到了西安以后,李杰民最初在一个中专学校当书法教师。他情愫满怀、解惑授业,八年时间教过学生近千人。回想起这段经历,先生不无感慨:“人们知道,自古长安居不易。自己辞职转行来西安谋生,对于一个已逾不惑之年的人来说是没有退路的。”也许是命运使然,也许是基于他原有的一些基础,先生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却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贾平凹在《朋友》一书中这样说:“在西安城里,我们三五相好常聚在一起,到谁家要吃要喝,屉纸磨墨,涂的满地是纸、一地是字。常为《广艺舟双楫》的观点吵得面红耳赤,为一枝笔在墙角撕夺,弄得一脸墨黑。而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李杰民家。杰民初到西安,住一间陋室,下班后就闭门练字,练过字的废纸叠起来在桌边半人多高。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书法外寻工夫,字写得就自家面目清晰,真气淋漓了。”而作家王盛华在《品读李杰民》一文中说的更有意趣:“杰民姓李,实乃丹凤人,也不知是得花庙之瑞气,还是沾山水之灵光,在二十一世纪丹风却产出几个不同凡响的学士文人。其一为贾平凹,口讷嘴笨,仅靠一支笔,左右挥杀,稍不强意,便成了文坛魁首,名满天下;其二为李杰民,和贾平凹同里,且是孩提时玩尿泥的伙伴,手中惯常使用的也是一支笔,但一觉醒来,却投靠在王羲之门下,此后晓风残月,夜半临池,偶一失手,便在书坛上博得了一片名声,佼佼然,让人瞠目而视了。”

  二十多年来,李杰民先生对于书法艺术的修炼与临读古帖所受的煎熬,成就了他极高的眼力和腕下功夫。读他的书法,笔笔讲究,含情蓄势,儒的中庸,佛的缘化,道的自然,在他的笔下妙造自然,集于一线,无不体现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智慧和自信。书法评论家吴振锋在评论其书法时说:“李杰民,性直且急,尤其在他进入创作的时候,出手常常很快,一旦写来,立马成果斐然。此时若作草,往往逸性遄飞,势不可挡。必得真力弥漫、落纸云烟,下笔痛快,无滞无碍,犹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万象在旁、吞吐大荒。在他的作品中,时而有米南宫的八面用锋、沉着痛快,时而有王铎的缠绵鼓荡、神完气足,时而有林散之的潇洒流落、风度翩翩。但从整个精神生态来看,仍不脱其魏体家法,沉雄刚健、精气内敛。观李杰民先生书,给人的感觉有一股激扬高亢的情绪在升腾着。”也正因为如此,李杰民的书法作品除了在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区展出以外,还多次在美、法、日、韩等国家展出,并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和藏家收藏。对此先生却说:“这些都无有他奇、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而已。”

  四

  在人们的印象中,李杰民先生是一位书法名家,不仅因为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及影响,还有他行高德迈,风骨清峻的圣贤古风。可是有谁知道,几十年来,先生把主要的精力和智慧都灌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上,尤其是对美术博物馆事业的建设管理和理论研究。先生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付出最多的一段经历,也是他人生过程中最光彩的一件作品。正是由于这件作品,确定了他在全国美术馆界的学术地位,成为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美术博物馆学科专家之一。

  十几年前,陕西省政府投巨资在西安南郊建造了一座省长工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鉴于当时李杰民在我省艺术领域的影响,2001年元月,他被任命为该馆第一任馆长。此后的十多年里,他以拓荒者的形象,活跃在全国美术馆界。一切从零开始,他带着一支由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团队,走南闯北,策划举办了数以百计的国内外大型展览;他主编的《美术博物馆》杂志在国内外发行,构建了我国美术馆界的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他曾先后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博物馆艺术馆馆长学术研讨会、“中、美、德、日美术馆国际学术论坛”、东盟十国和中、日、印等15个国家美术馆馆长参加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等发表论文和演讲。这些论文和演讲,有的被文化部面向全国推广,有的被译成英、德、日、法等文字,转载于国外的学术期刊。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