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刘高兴”的悲喜人生

“刘高兴”的悲喜人生

2013-06-24 09:49:59

来源:

  5月26日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寻访贾平凹笔下的人物原型——刘高兴。走进上书“刚正不阿”的门楼,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正端着个大碗,坐在树影重叠的院子里吃白开水泡馍。见到有人进来,他站起来“呵呵”一笑,拉条板凳让我坐下。杏黄荷绿,蝶舞蜂飞,采访便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了。

  “刘高兴”原名刘书征,是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因与贾平凹的友谊,因他凡事都高兴的生活态度,成了贾平凹笔下的一个“著名人物”。如今他年过半百,衣衫随便,依然是唱着秦腔种着地,乐乐呵呵去打工,把一个个平凡琐碎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儿时记忆亦苦亦乐

  1951年出生的刘书征,是一个在苦汁子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到大,贫苦、饥饿如影相随,这样的日子也磨出了他坚韧、乐观的个性。

  刘书征6岁时上小学,六年级蹲了一年后考上商镇初中,每个周日,他提着酸菜罐子步行去学校。家里娃多,母亲做的鞋供不上,他就穿着表姐的花格子布鞋去上学,结果让同学们把他笑话了一番。还有一次,大人给他买了一双龙须草打的草鞋,还没到一周鞋就破了,他打了几天光脚。但这些困难都不能阻碍他上学的热情,在班里,他因为字写的好,还和贾平凹一起负责办黑板报。

  到了60年代,日子愈发艰难,8口人的家总是缺粮吃。有一年9个月才分了40斤苞谷,咋吃也吃不到头,母亲把苞谷磨了,每顿只往锅里下一点糁子,稀汤汤喝进肚里一会儿就消化了,饿得前胸贴后背。就这样,干了一年还欠队里100多块钱,父亲只好把房上的瓦揭下来顶账,然后用麦秸苫住,几年后房梁被雨淋朽了,不得不用几根木头在下面撑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刘书征回到家里,开始在队上上工。最初,队上一天给他记4分工,帮着套牛、挖地、割草。1969年修苗沟水库时,刘书征被抽到水库上,每天拉土、背石头,日复一日的艰苦劳动,锤炼出了他的体力和韧劲。闲暇时间听老人谝闲传,讲古今,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他也变得幽默、风趣,性格开朗豁达。

  1970年,刘书征参军,成了东北二炮51基地工兵团的一名士兵,修铁路、盖房子、打山洞。部队生活很苦,却是快乐的。从没吃饱过的他终于可以吃饱饭,刘书征觉得无比满足。三年后刘书征调到炊事班当班长,给全连200多人做饭。炊事班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做做饭、种种菜,有时还上山挖药,有空还能和战友们打篮球、下棋,这段时光成了刘书征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四处奔波讨生活

  1975年,刘书征趁回家探亲的机会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他成了家。一年后退伍回家,给县委做饭,成了一名副业工。那个时候,他一个月工资32.5元,除自己伙食费和给队里交的工分钱所剩无几,一家人吃的粮食就靠家里的自留地。农忙时,他早上给县委做完饭,脖子上挂着马蹄表借个自行车奔回家,到地里干到下午4点多,又骑着自行车到县上做晚饭。妻子每天带着两个女儿在队里上工,每天挣6分工,一年到头没闲着,还连年欠队里的钱。后来,孩子们越来越大,又要攒钱盖房,加上那时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刘高兴希望妻子能给自己生个儿子传承血脉,当副业工要受这方面的限制,刘书征便回到家中当农民了。

  过了几年,为躲避计划生育,他带着妻女到渭南澄县下煤窑。在刘书征的记忆中,煤窑有120米深,井下全是水,又闷又热,他们推小车的都全身脱个精光,只穿双鞋子劳动。每次从井下出来后,全身只有眼睛仁和牙是白的,就这样一天才挣4块钱。8个月的时间,他养活了一家人,还落下了200多块。1983年,刘书征的儿子出生了,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他觉得自己“活成人了”。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