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南国诗人商州情

南国诗人商州情

2014-06-30 15:46:46

来源:

/

1989年陈党继(前中)离开商洛时与文友合影留念

1989年陈党继(前中)离开商洛时与文友合影留念

  商洛日报(文/图 侯占良)陈党继,1953年生于商州,1989年调入广东省佛山市,任企业政工干部,2013年退休。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佛山作协理事,出版诗集两部,获“建国六十周年佛山优秀作家”称号。

  6月的一天,诗人陈党继回到商州。
  党继生于1953年,原籍商州区贾圪崂村。离开故乡30余年了,他准备沿着村前的丹江走遍商州,好好看看老家的变化。
  “诗人脸”与“赤环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党继与我同在商县中学二连三排念高中,那时学校军事化,连属年级,排其实是如今的班。党继是知青学子,较我们农民娃优越,蔫怪,常黑着脸,我们背后称其“死人脸”。那时停课闹革命,商中和城中在十字口席棚栅栏办板报时,党继的诗期期上刊,诗名“满江红”,其实是模仿毛主席的词,每每内容多有“有几个苍蝇碰壁,几声凄泣”云云,结尾则万变不离“赤环宇”。
  党继的诗名大噪,教古文的牛老师预言:“这娃了得,日后不同凡响!”如是,同学们敬称党继“诗人脸”。有女同桌上课,不瞅黑板,痴盯党继,结论是党继的脸黑里透红,长着三五颗青春痘,是否萌芽的“诗豆”,无法考证。当然,诗人的未来如同无解的方程,看不透并不意外。
  偷贾平凹的杂志不为“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文学热一时席卷全国,作家成了人人敬仰的对象,谁能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几行文字,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件。有人拿着刊物,问能得多少稿费,要请酒喝;有人愤然:弄几十个汉字,分成行行,就能换钱,我也回去写呀!
  那时的党继,少不得也有些飘飘然,每拿一次稿费,便会跑到老马家羊肉泡馍馆,大喊:来一碗优质的,三个馍,多放辣子!自己过自己的节日。
  一天,党继突然接到《长安》(当时西安市文联的文学刊物)主编、诗人沙陵的通知,让他去西安参加一次笔会。单位的领导当然支持,开会时按出差报销费用。这在今天可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当时确实就是这样的。
  在同事们羡慕的眼光中,党继兴冲冲去了西安。报到地点是莲湖巷二号,一座闹中取静的小楼,好像是当时西安警备区的招待所。上得二楼,第一次见到沙陵,虽已是全国著名诗人,但很热情,问前问后,似乎什么都问到了,一抬头看天,已黑透了,沙陵老师才急了,问:你住在哪里?转了一圈,很果断地一挥手:晚上就住在编辑部,有床、有书,累了睡觉,不累了看书,好不好?
  党继高兴地连连说,好的太,好的太太!沙陵哈哈大笑,咱们老陕就爱说太太!
  那时商州去西安没高速路,好几个小时的山道,把人颠个半死,晚上洗了要睡,可坐在床头,党继一看桌子上摆了很多杂志,有《长安》《人民文学》等等,便翻看一番,有些杂志上写着贾平凹的名字,心头一颤,好家伙,贾平凹的办公桌,贾平凹坐的凳子,睡的床,看的杂志,党继把他们都坐了、睡了、看了,心里自然激动、兴奋,想,回去要好好写哩。
  半夜了还是睡不着,立坐不安,桌子上的几本杂志里的小说、散文、诗歌实在是好呀,实在想偷几本,想想不敢,想想又敢了,孔乙己说过:“偷书不为贼。”他就自己给自己打气,到天明卷了几本,塞在挎包里。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