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何伯群和他的老师们

2014-08-25 09:40:31 来源:


  还在上中学时,何伯群就有当作家或记者的梦想。他经常搜寻《人民文学》《收获》等等旧文学期刊研读,这就看到了发表在《人民文学》封面上的,为新中国成立20周年创作的巨幅画作《转战陕北》。再看作者的大名,“石鲁”二字便刻骨铭心了——画坛泰斗,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一天,他去西安出差,遇见一位拄着拐杖瘦骨嶙峋的蓬头老者。一旁有人耳语,那是石鲁,现正倒霉着,谁都不敢理。
  何伯群偏增添了勇气,何惧之有?
  于是1974年冬,请朋友引领了,前往拜谒。
  石鲁感慨道,我以前写生,到过商洛。我喜欢商洛的山山水水,也喜欢那里的人。你这一来,验证了我的感觉。
  临别时,何伯群想到处境困难的石鲁必然生活艰难,便征询石鲁,下次再来拜会,需要带点什么?
  石鲁拍拍肚皮说,我以酒代食,这里久已空虚。你如果能购买来,吾则幸甚也。
  次年3月,何伯群如约前去看望石鲁。
  石鲁一见,老泪夺眶而出,脱口即吟诵《诗经》名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他将带去的书画习作摊开来求教。石鲁细细审读后,说,字,甚佳;画,较差。应详察物象,自能提高。你可将画携去,字留下,我要用它勉励吾家子弟。
  当年冬天,何伯群又去拜见,石鲁拿出一幅画作说,我看你诚实稳妥,颇有骨气,愿收你为徒,特地为你作了这幅画,一了心愿。那是一幅别出心裁的水墨画,题为“野梅深处是寒家”,上部大泼墨,勾出峭壁悬空,如乌云压顶;下部一缕雪后阳光,从三支竹后射出,竹叶虽被残雪重压,但竹杆挺拔,傲骨铮铮。又取出六尺宣,铺桌上,挥毫运笔,刹那间写成一幅变化莫测、笔势刚健的行楷:运筹高低自古筹,千秋漫度为天周。
  石鲁指着他的字,讲起了“方”与“圆”。他从“圆之柔,方之刚,始终都是书画艺术中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开始,讲到了“方至刚至大”,能表现体积的巍峨、力量的强度和庄严肃穆,含有“商周文化”的端凝气势,表现的是“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又说,“圆为坤之使转”,周流不息,是生命运动,具有“楚文化”缠绵悱恻的阴柔之美。最后总结道,方与圆是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平衡,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只有在静止稳定的“方”的围框中,才能充分对比出“圆”的运动趋势,产生一种心理的力等等。
  石鲁的讲述,使何伯群顿开茅塞。看来他的字,最大的毛病,在于一味的追求“使转”“回锋”的“圆”与“甜”,少了“方笔”的“刚”与“苍”。
  1976年清明节前后,何伯群带了妻子再次拜望石鲁。
  石鲁当时住在原省美协破烂陈旧的灶房里,仍被监视、限制着。为不给他惹麻烦,何伯群和妻子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一直转悠到天色彻底黑下来时,才去登门。
  当石鲁知道伯群和妻子同岁,且都属羊后,就建议伯群刻一枚“双羊图”的闲章,象征两口子心心相印,永不分离。还教导伯群说,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艺术,都必须真诚,“有至诚乃有道”,“至诚通乎金石”,否则不可言艺。又指伯群的字,虽然有点灵气,但很稚嫩。建议他多临帖,多向古人学,才是正道。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何伯群急奔西安拜见石鲁。石鲁在他从怀中拿出的本子上题词曰:古道书不挫气,诗不败风,画不伤神,音不为讴,词不填补,印不为手,文通百代,科贯宏幽。如是之谓之大道神通也。书赠伯群。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