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秦腔名家王玉琴

2015-06-23 08:43:04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王天时 王超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西北大地上广泛传扬,她就是祖籍商州、成长于西安的易俗社秦腔名家王玉琴。

  出身梨园 坎坷成才
  王玉琴出生于1932年阴历二月初一。父亲王禄林,商州杨峪河镇庙坪村人,为三意社第一期学生,早年追随长庆社创始人苏长泰搭班在西安演戏,以扮相威武功架出众而闻名,所演《水淹七军》中的周仓,造型逼真,名扬陕甘,有“活周仓”之美誉。因演《铡美案》时,一个小孩用铡刀玩耍,不慎切断手指,他为避风波,连夜带家人逃回西安,从此定居下来。初到西安的数年里,王家过着极其艰难的日子。王玉琴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紧接着,父母又生下第二个女儿。受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王禄林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身体每况愈下,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一次演出时,一声叫板吓死了年幼的二女儿。1940年,作为集义社的创始人之一的王禄林病入膏肓,剧社负责人刘光华为缓解其家中困难,破天荒地把年仅8岁的王玉琴带进了集义社的大门,让其接替父亲从艺。当时,即使西安最古老的易俗社也都没有女演员登台演戏。王玉琴经历了父亲演戏惹祸逃难、妹妹让叫板吓死的悲惨遭遇,对演戏本能地抵触、反感、仇恨,极力要求父母允许自己上学读书,但面对家中的苦难情景,她又不得不改变初衷,毅然开始了演戏生涯。时隔不久,家中又生下第三个女儿,王禄林再受打击,心情抑郁,一次演出后,独饮冷酒,吐血而亡,死在了集义社的后台。幼年的王玉琴,虽然亲眼看到旧艺人的困苦与无助,但面对父亲早逝,母亲将要改嫁(当时她的母亲不到30岁),家中没有顶梁柱的艰难局面,依然下定决心努力学艺。在她的苦苦哀求下,母亲留了下来,自己一边学戏,一边演戏,贴补家用,再供妹妹上学。老艺人何振中让她的母亲在家中当了保姆,同时又给王玉琴教戏,使她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
  进入集义社后,日本侵略者对西安的轰炸日益频繁,剧社演出困难,王玉琴随剧社在战乱中苦苦挣扎。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子,不仅要躲避侵略者的炮弹,还要躲避旧势力的魔爪,有时藏在戏箱柜子里,有时藏在大人的大衣里,其困境可想而知。在老艺人及前辈师叔的关心和爱护下,王玉琴逃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在此期间,她曾与前辈名家孟遏云以及同时代的肖若兰、宁秀云等同台演出,亦得到了秦腔名家李正敏的精心指导和培育,提高了演技。她扮演的《白蛇传》中的白云仙,集武旦、小旦、青衣于一身,曾倾倒过无数同龄戏迷。
  金花新生 旦角全能
  饱尝过战乱年代旧艺人的苦难和折磨,才能够理解和珍惜新社会艺术家安定、幸福的生活。解放后,王玉琴回到西安,加入尚友社,被誉为尚友社的“四朵金花”之一。后来,尚友社和易俗社合并,王玉琴又成为易俗社的名角。
  1957年7月,王玉琴抛下不满一岁的孩子赴甘肃、青海演出。在兰州,她饰演传统戏《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有胆有识的情感和如泣如诉的表演,使剧情高潮迭起,令观众心驰神往。她还主演了《三娘教子》,参演了《玉堂春》《西厢记》《二度梅》等剧。她主演的《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行腔运气自然舒展,气息共鸣控制到位,演唱收放自如,刚柔相济,用心唱戏,用情感人。于是,在兰州出现了戏迷披着床单深夜排队等票、高价买二手票的场景。1958年底,在甘肃省文化部门的再三邀请下,王玉琴随团再赴兰州,演出了《三娘教子》等剧,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她还多次到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黑龙江大庆油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都能引起轰动。京剧大师梅兰芳看了她的戏后,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具体指导。从此,“活三娘”的美誉不胫而走,传遍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