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秦腔名家王玉琴

2015-06-23 08:43:04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1960年,28岁的王玉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她以精益求精的演艺,谦虚上进的学风,厚道本分的人品,得到广大群众和组织的好评,随后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得到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名流的言传身教,思想和艺术上实现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北京归来,著名导演陈尚华以京剧《杨门女将》为蓝本,结合秦腔的表演特点和王玉琴的唱腔特点,精心打造了秦腔《杨门女将》。三十出头的王玉琴在导演的指导下,用心揣摩剧情,潜心研究人物,仔细观察生活,拄着拐杖学步,第一个把《杨门女将》搬上秦腔舞台。她塑造的佘太君,既是老旦的正旦演法,又是正旦的武旦台步,将老旦、正旦、武旦的表演技法融为一体。在刻画人物方面,她能够准确把握剧情,充分运用秦腔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善于发挥其感情色彩强烈的大段唱腔,将人物塑造得大气磅礴、大义凛然,使这个德高望重的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几十年常演不衰,成为自己的代表剧目。此后的几十年里,她一边演出,一边完善,终于让《杨门女将》成为秦腔戏中的特色品牌。
  从四十年代的《白蛇传》《夺锦楼》,到五十年代的《白玉楼》《三娘教子》,再到六十年代的《杨门女将》《白沟议和》,王玉琴实现了从小旦到老旦的自然过渡;从《西厢记》《拾玉镯》到《党的女儿》《八一风暴》《芦荡火种》,她完成了从传统戏到现代戏的跨越,成了文武不挡、旦角全能的著名演员。
  劫后余生 老树新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作为旧艺人,王玉琴也饱受造反派的打击和折磨,被冠以种种罪名戴高帽子、批斗游行。自己受辱不要紧,她害怕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抹黑,就悄悄地销毁了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也没有保存与梅兰芳、周信芳的珍贵的交往资料。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她始终怀着对党组织的无限感激,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坚强地工作,坦荡地做人。十年浩劫,进一步磨练了她坚毅勇敢的个性和自强不息的品德。
  1981年11月,经过全面挑选和慎重研究,49岁的王玉琴随西安秦腔友好访问团赴日本演出《柜中缘》。她所演的许钱氏,改变了以往的青衣褶子,而是换成淡蓝色,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感。表演大方自然,明了欢快,受到京都、奈良观众的好评。所演《游西湖》中的金娘,虽为配角,同样得到观众的啧啧赞叹,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82年9月,她带着新编古代戏《金麒麟》赴华北各地演出。剧中崔母这一角色,既不同于《白玉楼》的温文尔雅,也不同于《三娘教子》的苦口婆心,而是一种全新的人物,特别是前后两场,由于人物的悲情遭遇,一个贤良的母亲变成一个绝望的老人,她把握得非常到位。“哭儿”一场戏中,哀婉的哭诉,凄惨的哭喊,把一个饱受骨肉分离失子之痛的绝望老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国家领导人习仲勋、汪峰等在全国政协礼堂观看了演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合影留念。
  80年代的王玉琴,年过半百,主要以青衣老旦戏为主。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摸索,她逐渐掌握了秦腔老旦的发音特色和表演程式,形成了朴实无华、高亢刚直、满宫满调、沙甜醇厚的满口腔艺术特色。陈尚华根据王玉琴的嗓音特点,为她录制了新编大型传统戏《杨门女将》。经过二十多年的锤炼,这部戏日趋完美。在录制时,由于常年坚持下乡演出,又经历60年代的生活困难以及文革中的打击折磨,她的身体极度虚弱,血色素竟达0克,无数次昏厥在节目现场,但她仍加班排练,终于使这部千锤百炼的作品流传于世。中国艺术研究处、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为她录制了以正旦戏为主的《三娘教子》《五典坡》等剧目。1988年,王玉琴荣获陕西省百名秦腔艺人电视大赛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