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十余年来,红记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书画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灯下追摹着张猛龙、王羲之、米芾等古代大家的足迹,并汲取前人对魏碑书法的研究成果,把魏碑与隶书、行书相融合,逐渐形成了遒劲雄浑、拙朴典雅、险峻飘逸、简约丰美的艺术风格,其书法作品荣获2007年“纪念米芾逝世九百年周年首届米芾杯”全国书画展书法类一等奖,并入展第二届“嵩阳杯”全国书画大赛,先后被陕西电视台、《西安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引起陕西书画界的关注。
在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陕西书画界脱颖而出的岳红记,并没有沉浸于已有的成绩和荣誉而止步不前,他深知“艺无止境”。2008年9月,红记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博士,师从李青老师研习花鸟、山水、人物写意,经过三年学习,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绘画多取材丛山峻岭、山村风景、飞瀑流泉、荷花、菊花等,线条粗犷、用笔灵活、色彩浑厚、拙朴自然,可以看出他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读博期间,在进行美术实践的同时,他还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特别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比较显著。2008年冬天,红记陪同导师李青先生到耀县药王山碑林考察,那里的“造像题记”书法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觉得这些字虽为“北魏体”,但是和河南洛阳的魏碑有很大不同。在回来的路上,他将心中的疑惑对导师说起,导师鼓励他确立这个研究方向,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陕西“造像题记”数量多、分布广,田野调查比较艰苦,为此他专门买了一辆捷达车,周末带上学生到关中的一些县城和偏远地区搜集资料。4年来,陕西的关中平原、陕北高原、陕南洼地等凡是有造像碑发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仅铜川耀州区药王山碑林,他前后就去了7次,且每次考察都有新的收获。2012年8月,笔者曾陪同岳红记在商洛博物馆考察石刻书法。
4年多的艰辛研究,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7月,他的书法理论研究专着《北朝关中地区的魏碑书法——造像题记视阈下的“长安书体”》出版发行,并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13年度优秀图书奖。在这部70万字的专着中,他提出了“长安书体”的概念,论证了其“平画宽结”的特征及其组成系统,从而将“长安书体”与“斜画紧结”的“洛阳体”区分开来。该研究成果在书法界、书法理论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学界一些专家认为,“长安书体”突出了陕西书法在北朝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将魏碑书法的研究理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有书法爱好者曾经打电话对岳红记说:“以前总认为陕西书法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主要在唐代,对陕西北朝的书法没有多少认识,看了你的书后,才知道陕西北朝书法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很大。”
岳红记深知,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家乡山水的滋养,更离不开商洛文化的浸润,离不开家乡亲朋好友的鼓励与支持。所以,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科研还是创作,他始终有着挥之不去的“商洛情结”。2014年春天,他带学生到洛南石门进行了为期一个周的写生,以此来展示商洛文化的独特魅力。他还在出版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路域传承的文化》中,列专节详细论述了西商高速复线商洛境内服务区景观中表现的商洛文化。2015年2月,做为国家派出的访问学者,岳红记到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工作1年,期间他通过书画作品积极地向美国公众传播商洛文化。
通过网络电话,笔者对还在美国访学的岳红记进行了采访,他深情地说,“上个世纪,贾平凹通过文学形式,让外界知道了商洛这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这个概念背后蕴藏的内涵,需要通过学术研究来阐释,并要把这些研究对外进行推广和传播,这将是我今后学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另外,商洛的人文风情将继续是我用美术作品来表现和传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