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洛人 > 商洛人新闻

【商洛人】 年过八旬,完成六十八万字的古诗文注释!他——“用真诚书写人生奇迹”

2018-09-30 15:17:56

来源:商洛之窗

  视频录制:杨森 雨蕊 阿莉

  视频剪辑:程雨蕊

  年过八旬,完成六十八万字的古诗文注释!

  他——“用真诚书写人生奇迹”

 

  不久前,八十一岁高龄的赵遵礼老先生来电话,问我在什么地方。当时我腰椎间盘突出卧床,他说他给我送书来了,人在报社门房。我说:“您老就在那儿等着,我让人去接您。”

  我赶紧给同事小李打电话,让他去门房接赵老。过了一阵子,小李来电话说:“赵老师回去了,赠送你的书我放你办公室了。”

  能下床上班了,我急切地来到办公室。打开门,发现一本《商州旧志古诗文校注》足有一手板厚,放在我办公桌上。我急切地打开,一段文字映入眼帘:古籍校勘注释,是一项繁难的学术研究工作。版本甄别、脱漏补正、史料辨析、讹谬勘误、疑难化解、典故溯源、探微发覆等等,凡此种种无不是对校注者学识才能的考验。有道是“事非亲历不知难”,此中甘苦难与外人道也。

  (摄影:张志宏)

  上述这段文字,是《商洛日报》前任总编辑、商洛著名学者张中山老先生为该书写的序言片段,由此可见赵老校注付出的心血。68万字的注释,出自年过八旬的赵老先生之手,正如张中山老先生所言,怎能不“令人钦敬!”

  更令人钦敬的是,9月26日上午我们前往商洛中学拜访赵老先生时,记者想把话题引到养生上来,他却不断自动“跳转频道”,一连讲了三个注释时发现的原文笑话。赵老对我说,完成了《商州旧志古诗文校注》,了却了他一桩心愿,算是晚年报效家乡父老乡亲。赵老风趣地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我拜访赵老回来发朋友圈,网友“风景这边”称赞他“用真诚书写人生奇迹!”网友“黄就是皇”评论说:“对于赵老师这样的饱学之士要好好宣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务实、善于钻研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赵遵礼谈读书

  采访了一次赵遵礼老师,竟然跟他成为了一生的朋友。二十五六年以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

 

一、先博后约筑牢根基

  记得很早的时候,赵老师就对我讲,读书最忌讳一知半解,读书之要在于学以致用。他引用朱熹的“循序渐进,未通于此,不敢涉于彼”,告诫我读书先要读懂,不可半通不通,不能似懂非懂。他的透彻不仅贯穿于他的学习和做学问之中,也渗透在教学中。他的学生,包括我,得益于他的熏陶,受益匪浅。

  他从我对他的采访中发现,我的功底不够扎实,却发现我学习态度端正,有可塑性,因而愿意视为徒弟,真心传授经验。他告诉我,先博后约,打好基础,然后再专业化,向研究课题进军,一步步提高,这是他读书的“出入法”。他说,从字书、词书包括旧时各种启蒙书籍读起,特别是把“六书”弄通,知道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怎么用的。然后学语法,把古今语法弄通后,再学修辞。接下来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如经、史、子、集,凡是文史哲方面的书都贪婪地读。还要做到有的精读,记好读书笔记。他说他记了几十本笔记,抄家时都被抄走了。当然,有的可以略读,有的仅浏览就可以了。

  (摄影:杨森)

  有趣的是,读书印象如何,达到怎样的效果,赵老师有标准。他说,有的一定要记的很清,有的则可以记个大概;有的虽大多忘了,但重点部分要有印象,能记得在什么书中谈过什么问题,容易查找和复读。

二、用好“工具”

  我在请教赵老师如何读书问题时,他讲得最多的是用好“工具”。他坦诚地告诉我,他没读过大学,没读过高中,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如果不会用“工具”,自学、读书只能是自己哄自己。他在长期的自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非常适合自己又“很管用”的办法——参读相关书籍。他说,比如读《左传》,要同时读《榖梁传》,读《公羊传》。读《二十四史》时,《史记》和《资治通鉴》参互读,正史和史话、野史参互读。

  一定要用好工具书。没工具书或工具书太少不行,而把工具书作为摆设,不会用,养不成使用的良好习惯,也不行。浏览赵老师的书柜,我发现他有几十种工具书,比如《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古汉语字典》、《词诠》、《词源》、《词海》、《十三经索引》、《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典故词典》、《中国历史纪年表》、《历代官职表》等。还有六七种不同的人名词典,以及其他的一些杂七杂八的工具书。这些书他经常用,有的已经磨损,很旧了。

  赵老师虽说年龄大了,但思维敏捷,能够接受新生事物。他的电脑用的也不少,能充分服务于索检各种资料,连百度也经常使用。赵老师告诉记者,工具书就是他的老师,帮助他解决了一个个疑难问题。

三、读书几乎成为他业余生活的全部

  尽管赵老师“连初中都没有读完”,但读书几乎成为了贯穿他一生的业余生活的全部。

  记得当年采访赵老师,我们的话题是从他的学历聊起的。一个中学特级教师,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怎么会只是初中毕业呢!记者非常好奇,但赵老师却公布了一个事实:他“其实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当时学校号召抗美援朝,他报了名,家里反对,从此也不准念书了。后来参加了四个月的速师培训,就做了小学教师。记者纳闷,这水平能适应当时的工作吗?赵老师似乎揣摩到了记者的心思,爽朗回答:“发奋读书,坚持自学,就逐步适应了。”

  (摄影:杨森)

  其实当时记者有所耳闻,赵老师不是一般的喜欢读书,而是读书几乎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在以后的交往中记者发现,赵老师与书结缘,乐此不疲。

四、读书,除了可以适应教学外,还为了有点学问

  那么,赵老师发奋读书是为了适应教学呢,还是另有其他目的呢?

  赵老师坦言,适应教学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他告诉记者,作为人师,不能误人子弟,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他说给函授的中学教师讲语法,这是大学的课,他连续带了二十年高三语文,起初大学录取比例才5%,高三课程不少内容实际已是大一的课,必须把所授课程融会贯通,讲课讲得左右逢源才行。另一方面,人一生不能白活,没有知识是很耻辱的事。他说他不愿自甘平庸,想使自己聪明点,有点学问,不被人鄙视,对社会有点用处。

  赵遵礼是如何著书立说的

 

 

  赵老师曾经在政界干了将近二十年,后来又回了学校。据悉,他从政前就已经教了几年初中语文。“文革”后期,把他非法隔离了560多天。给他的罪名是“这个小小基础干部要篡党夺权”!每次谈到这些,赵老师都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简直是开玩笑”。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他告诉记者,当时那种荒诞至极的做法,迅速使他对从政心灰意冷,甚至有些厌恶。赵老师回忆说,不过凡事都有其反面。正是隔离,让他有了时间,开始了写书。没有纸,就在纸烟盒上写。

  就这样,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书《现代汉语句子成份的分析》的理论部分。

  平反后,领导多次拟以重任要他重回政界,而他这个时候对写书做学问非常有兴趣,怎么会答应去干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呢!

 

二、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著书立说

  第一次赵老师把他出版的新书赠送给记者,是记者采访他之后不久。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只记得那天中午我在午休,听有人敲门。急忙打开门,没想到是他。他介绍说,《现代汉语句子成份的分析》是1980年出版的。当时,商洛除了专职作家外,李高信老师出过一本《鲁迅笔名研究》,赵老师这本书应该是第二本。他的《现代汉语复句辨析》的出版时间是在重回商中之后,但书稿是在商县函授部做高师函授教师中完成的,是想在服务教学的同时,给语言学的发展增砖添瓦。

  2009年12月底,赵老师第二次来给我送书。这次是到我的办公室,他说《二十四孝图文解读》是一本带有学术研究性的书,相信我会喜欢的。说实话,也是赵老师的解读,才使我真正理解了《二十四孝》。他说解读的动机在该书序言中已经说到了——“正妄说,防谬传”。当时学术界对《二十四孝》的解释有好多错误,也有不少争议,赵老师便对其做了注释、翻译和点评。应当说这对《二十四孝》的研读是有益的。

  这次我们就他著书立说谈了很多。记得他谈到,还有几本书待出。但他反对买书号出版,说不想出了。记者问赵老师不会是钱的问题吧,他说钱不是问题,就是看不惯这种现象。记者劝他不要纠结,应该尽早出版,先睹为快。他说那就不管要不要买书号,出了,只要有益。

  第三次赠送我的书,是2015年4月下旬,这次有他的散文选、论文选,是作为内部资料送给我的,没有公开出版发行。

  据记者了解,目前赵老师已经出版了14部专著,不下300万字。

三、“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肯挤,总是有的”

  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著书立说,会不会顾此失彼。商洛中学与他共过事的一位老教师说赵老师教书育人与著书立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而赵老师却说,当时工作负荷很重,要备课,要给学生编写高考练习题,平均每天要批改十几本学生作文,有时还要代学校写一些这样那样的材料,当时还担任着班主任和教研组长,确实忙得很。但是正像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肯挤,总是有的。”

  (摄影:杨森)

  他介绍说,抓紧一切教余时间。充分利用晚上、节假日、礼拜天、寒暑假。常常通宵达旦。别人休息或旅游去了,他在读书、写东西。每逢礼拜天或节假日至少也要写一篇论文。那篇两万多字的《现代汉语语法常识要略》,就是1984年春节期间写成的。他说,这些书和文章都是刻苦换来的。

 

四、能达到什么水平,让社会去评说

  (摄影:杨森)

  毕竟赵老师学历很低,我问他没有读大学遗憾吗?赵老师笑着说,说遗憾也不遗憾。如果上了大学,在名师的直面指导下,也许会学得更快、更好。比如训诂学中一些字的古读音,有了老师,就可以听到老师的读音,看到老师的口型。说不遗憾吧,因为大学生的书,研究生、博士生读的书,自己都读了。他说他的专著和论文,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了。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让社会去评说吧。一个只有初中肄业学历的人,早在1988年就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工资一次升了五级,并且终生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个人事略被选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这就是国家对他的认可,他说他知足了。

  (摄影:李少虎)

  赵遵礼先生,晚号隅翁。生于1937年。读初中时因故失学,发奋读书,自学成材。1956年入党。前半生先教书,后被调入党政系统工作多年。因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平反之后,淡泊仕途,谢绝重任,决意重回教育界,矢志治学。后半生先在商县函授部任高师语文教师两年多,继在商洛中学连续任教高三语文课程二十多年。共培养出毕业生近三千名,其中多名学生考入北大。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不少已成了教授博导或处级以上干部,有的成了著名企业家。仅商中教师中,就有他几十名学生。他被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个人事略被四部委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