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和拍卖行的商人们对他们的金融界客户名单讳莫如深。尽管银行作为机构买入艺术品,以及成立艺术专项基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点名依然是这个圈子的禁忌。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民生银行(8.73,-0.31,-3.43%)曾买入一幅张大千的作品─2012年,张大千以2.87亿美元的成交额成为全球拍卖排名第二的艺术家,仅次于安迪·沃霍尔,略高于毕加索。
画家李月领的6幅作品分别挂在渣打银行[微博]伦敦分行、新加坡分行和香港分行的墙上。他以善于捕捉幼童的表情著称,作品市场价格在10万至20万之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为了彰显机构实力,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显示品味,当然,也是一种投资。
金融机构在全球艺术品的培育和发展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2008年破产的雷曼兄弟集团曾购入大量艺术品。摩根大通在纽约总部的办公楼内,藏品处处都是。而瑞银集团在解散它的艺术收藏团队之前,藏品规模已达5万件,可媲美大多数美术馆。就在雷曼兄弟破产的第二天,对冲基金经理斯蒂芬·科恩(Steven Cohen)以1200万美元购入了当代艺术史上最具新闻性的一件作品: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制作的一条泡在福尔马林里的鲨鱼标本,取名《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向外资银行看齐,成为艺术品的重要消费者。除此以外,从事对冲基金、保险、投资的高级管理人员正和博物馆策展人、画商、艺术家一起出现在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系统学习艺术的门类和流行趋势的,这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艺术品投资在中国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2010年,中国首度问鼎全球艺术品拍卖的龙头位置,到了2012年,艺术品交易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高达50.7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十年拍卖收入的总和。
中国资金的大量涌入,让欧美画廊和拍卖行们都急于收集一两件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苏富比[微博]亚洲当代艺术部门主管林家如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2011年的尤伦斯拍卖专场,中国内地的买家占比达到50%。林的部门成立于2004年,当时,亚洲买家的整体比例不过20%。
“变化发生得太快了。”在艺术家张晓刚看来,几年之间,中国的当代艺术既经历了价格的过山车之旅,也更深地卷入到画廊、拍卖行、展览、艺术品经纪人等构成的全球交易链中。
今年55岁的张晓刚以文革主题的作品为西方艺术界所熟知。那些身着旧军装、头戴中山帽、面无表情的一系列形象,成为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最典型的描述之一。他想表达,文革之后的中国也是个不睦的大家庭。2011年,张晓刚的三联画《生生息息之爱》在香港苏富比以102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高于估值两倍,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迄今未被打破。这幅作品创作于1988年,是他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当时售价为2000美元。
今昔价格的巨大落差,显然鼓励了“发现下一个张晓刚”的热情─这个身价高企的艺术家群落还包括曾梵志、张培力、刘韡等人。在1990年代作品能卖到10万美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十年之后,差不多能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1995年,张晓刚首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第二年,他的一幅《血缘》作品被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藏家之一、比利时食品大亨尤伦斯收藏,瑞士收藏家希克也在这段时间拜访了他。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攫取了西方的注意力,张晓刚声名雀起,作品销量稳步上升。
有点像守株待兔。威尼斯双年展有百余年历史,但中国以国家的身份参与其中很晚,自2003年至今仅仅是第五次。2011年张晓刚天价拍卖诞生后的第二个威尼斯双年展,也即今年,成为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届,共有300多位中国艺术家来赶这场全球艺术界最大的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