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陆柏茗收集的“闻香心得”中看到,有人从福森红土沉香中闻出了“甘甜、土味、清香、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有人从海南岛奇南味沉香中闻出了“枯草上瓢虫的味道”,有人则从另一种沉香中闻出了“新鲜的童子尿、豆腐、芝香、擦No.5香水的女人”……
香道是漫长而奢侈的仪式,有时长达三四个小时,而上等的香材,寸克寸金,做一次往往“烧掉”上万元。参与者多为文化名流、政商精英和宗教界人士。
源远流长
起于先秦,清末火尽灰冷
这些年,作为金陵香道馆馆长的陆柏茗潜心香道的研究,他认为中国香文化起于先秦,成于汉唐,繁盛于宋元明清。在西汉初期,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汉武帝的妹妹平阳公主再嫁卫青时,陪嫁品中就有一件鎏金高竿银竹节铜薰炉”。到了宋代,香文化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焚香场景。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让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衣袖中散发的是一丝‘冷香’……书中记载的香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中秋夜大观园诗会上,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玩法——香篆。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
说到这里,陆柏茗又给我们演示起“打香篆”。先将香灰摊平,放进一个刻着篆体“福”字的铜制模板,往模板上倒上特制的香粉,再一点点地把香粉拨进模板的回纹空隙中,伺弄好了香粉,再将模板轻轻提起,凸起的“福”字篆香便出现了。在“福”字起笔处点上一炷香,等燃到末尾与香灰齐平时,篆香也已受热点燃。陆柏茗说,“篆”就是篆体字,模板上可以刻寿、福等各种篆体字,因为关系到燃香,这个字必须是一笔通贯;而“打”,就是制香的过程。
然而,作为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清末以来,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日渐式微,这炉香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倒是日本,香道在唐朝随佛教一起传入后发展成为与茶道、花道并称的“三大雅道”之一。近两年来,由大师级人物带队的日本香道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他们既是来寻根,又是在摸底,但一时竟找不到华山论剑的对手。
香事纷繁
市面上沉香90%是假货
作为一场奢侈的嗅觉盛宴,香道这种烧钱的休闲并非人人可为。
香道馆内,除了原材、香粉、木片等各式香材,还陈列着一些雕件和手串。一款直径122毫米、16粒的越南沉香手串,售价26万,据说已被南京某集团公司女老板定购。而一件清朝古董沉香手串市价200多万,是不对外出售的收藏品。作为熏香之用的线香、香粉,也上千上万,价格不菲。
不过,在陆柏茗看来,香不求贵,只求天然与适合。有人爱上等的奇南,但每克的价格不会低于万元美金,是太高档的享受,不需要执着。对都市白领来说,下班后点一炷清香,是更有情致的修身方式。为了说明什么是“好香”,陆柏茗燃起一炷线香,插在青瓷香插中。只见20厘米长的线香燃到最后,香灰并不断裂,而是卷成圈状。“这是2008年的越南沉香,用活结、红土和榆木粉制成,不含任何化学黏合剂和助燃剂。香灰呈灰黑色的花斑状,这是因为沉香打成粉后不会混合得很均匀、燃烧不充分形成,味道清幽。而添加了化学制剂的香,香灰发白,一碰就断,而且味道刺鼻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