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艺术品造假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
艺术品假货太多,陷阱重重,让人防不胜防
办了“身份证”,让假艺术品无处藏身
造假之害:三成艺术品交易存真伪争议
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起来,让收藏者误以为瓷器来自古代;将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古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以假乱真;为骗过鉴定者的眼睛,不少仿制古画的人选择用古纸古墨进行伪造,而仿古纸、仿古墨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尽管2012年中国拍卖市场以41%的市场份额夺得全球之冠,然而繁华之下,却难掩艺术品造假的尴尬,猖獗的艺术品造假现象正严重侵蚀着高速发展的国内艺术品交易。
在雅昌艺术网公布的被造假次数最多的10位中国艺术家中,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名列前三。齐白石、张大千各有约3万至5万幅作品传世,而市场上流传的作品数量却远高于传世数量。据统计,这两位艺术家作品真假比例已经超过1:10。抽样调查表明,在2013年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发生作品真伪争议的约占交易数的三成。有业内人士直言:“如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像匹脱缰的野马!”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假者的造假手法也日趋多样,有些地方假画制作和工艺品仿冒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产业链。”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徐泽介绍,国内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民间制假分布区,以制造某一种类的艺术品赝品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例如,天津鼓楼地区临摹的假画,江西景德镇周边的明清官窑仿品、河南伊川的青铜器仿品等。
假艺术品通过画廊转手、拍卖会拍卖,产生的却是与成本价天壤之别的数字。例如,一幅在拍卖会上能以32万元成交的范曾名作,不少画廊却能以千元左右的价格提供难辨真假的仿造品。这些仿造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艺术品交易市场,就连画家本人都非常无奈。
低成本高回报的假画背后,更“造就”了一条为其提供服务的“造假产业链”,而且分工明确细致:有的找高手模仿制作,有的负责把纸张做旧,有的负责裱画,有的负责找买家出货。
“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制假、售假、拍假、恶意炒作、哄抬价格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市场的信誉,使很多愿意投资艺术品产业的人望而却步。”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表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根基不牢固,不改变艺术品市场的质量,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愿望,繁荣热闹的场面最终会成为一场泡沫。
辨假之困:鉴定之手难敌市场赝品横生
“真与假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值多少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价值传承的问题。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考量,把真和假的问题搞清楚是很重要的。”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告诉记者,在梳理有关艺术品市场舆情后发现,鉴定真假的问题就是艺术市场的首要问题。
然而,辨假、抑假何其之难。有些是无意形成的。“所有人学画都是从临摹开始的,这些作品严格来说也是假的,但它是不可避免的。”有艺术学校的专家表示。
然而,更多的则是有意为之。以画作为例,艺术品造假的源头上活跃着两种人,一种是流水线临摹量产的画工,另一种则是美术院校的学生,不少画店专门挑选这些学生作为“名作”再造的枪手。
尽管科技进步使各种高科技检测手段不断出现,但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高科技造假常常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科技检测手段往往很快被制假者破解,反过来被科技造假所打败。“假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之后就成为暴利行业,使得作假者不惜耗费高成本采用特殊手段来完成整个仿造技术。部分赝品通过高技术的处理能够模仿到七八成,除非是作者本人或真正的专家,否则很难分辨真假。”著名画家杨之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