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区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里,有几间总面积接近足球场大小的仓库,里面摆满了从全国各地农村搜罗来的古旧家具、农具和各类饰品,市场价值不少于2个亿。
类似的仓库,《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在上海的青浦等地也遇到过。这些从中国乡村低价收集来的古旧物品,很大一部分以数倍、数十倍甚至更高的价格卖出,进了私人豪宅、高档会所、酒店、大公司甚至是一些驻华使馆。
不过,与这些文物收藏者、文物贩子相比,另一批人“胃口”更大,他们往往把整个古镇、古村落“吞下”,整体包装进行旅游开发,甚至拿去上市。
正如对矿产、石油、水力资源的争夺一样,眼下,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最偏远的乡村,那些最具乡土特色和旅游价值的历史遗迹、风土民情、古宅院落、民歌民调等资源,几乎都有一只或几只外来之手在操控。
那些外来之手,与当地政府合作好的,可以共同发财;合作不好的,则可能被扫地出门。而另一些村落则在经济开发大潮的冲击下,正在从中国文化的版图中被抹去,变成另一种廉价的资源。
“拉锯”肇兴侗寨
7月16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站在山坡上,远远就能看到在淡淡云雾中时隐时现的侗寨,檐角高翘的鼓楼格外耀眼。这便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的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村寨,寨子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间坝子中,清澈的肇兴河穿寨而过。寨门口悬挂着著名作家冯骥才题写的“侗乡第一寨”横匾。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屋顶覆以小青瓦,古朴实用。
在肇兴侗寨,有五座鼓楼、五个戏台和五座风雨桥。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也是歌舞之乡,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等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其中,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傍晚时分,本报记者抵达寨子时,天空中正下着细雨,走在青石板路上,可以看见寨子里悠闲的人们有的坐在家门前锤布、纺纱,有的坐在鼓楼下打牌、纳凉。路上游人很少,偶尔才能见到一两个背包客。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长期以来,这一带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上世纪80年代之后,肇兴侗寨才陆续有游客进入,‘打花脸’等传统节目也被逐渐挖掘出来。”肇兴乡党委书记黄传文对本报记者说。
2003年,民营企业贵阳世纪风华旅游投资公司进入肇兴。“按照世纪风华公司的设想,肇兴侗寨整体打包,实行景区式封闭管理,门票等收入与当地分成。”曾经负责贵州世界银行项目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张小军对本报记者说。
据世纪风华总经理熊希华此前向媒体介绍,到2010年,世纪风华在肇兴侗寨已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两个宾馆,修整了游览步道,平整了4个停车场,还成立了一个30人的侗族大歌表演队。
与此同时,家庭旅馆也在肇兴侗寨兴起,到2010年,整个肇兴侗寨家庭旅馆超过100家,景区的接待能力超过10万人。2008年,仅法国、美国、瑞士等欧美国家游客到肇兴侗寨旅游的就达3万人次以上,肇兴成为贵州乡村旅游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
但好景不长。“从2009年起,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建设,给肇兴侗寨的可进入性带来了很大挑战。”黄传文说,同期肇兴侗寨景区的自身建设,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业绩的下滑也加剧了世纪风华公司与当地政府的分歧。“当时的考虑是由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共同致富。”黄传文对本报记者说,但实际操作发现,完全按商业化模式的路子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