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释说,政府、企业和群众都有各自的考虑。“企业要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会过度开发,群众也希望尽快赚到钱。而政府的一些想法,老百姓也不认同,甚至认为政府站在企业一方。”
黄传文并没有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与世纪风华公司究竟在哪些项目上产生了分歧,他只是笼统地说:“天长日久,双方的矛盾就会加剧、恶化。”当地村民则反映称,世纪风华公司曾一度打算封闭鼓楼,对外收取门票,但遭到了村民们的抵制。
“世纪风华已经确定要撤出了,我们正在谈回购的事。只是目前还没有就回购价格达成共识。”黄传文透露,世纪风华公司撤出后,肇兴乡会成立一家政府下辖的旅游开发公司,这样一方面便于融资,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
“从周边其他景区的情况来看,目前这条路比较可行。”黄传文说。
肇兴乡乡长林世华告诉本报记者,肇兴有可能在今年底由乡改为镇,而设镇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目前肇兴乡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政府急需增加财政收入。
据黎平县旅游局透露,今年黎平县也将投入8.29亿元全力打造肇兴景区,资金主要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排污系统、步道建设等工程。
截至发稿,本报记者一直没有得到世纪风华公司有关撤出肇兴的任何说明,其在肇兴侗寨的两个酒店仍在营业。
宏村传奇
把破败的乡村包装成旅游景区,变成一条赚钱的路子,有不少失败的,也有许多成功的。中坤集团运作的安徽省黄山市古村落宏村就是一个样板。
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宏村。
宏村有432户1280人,现存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时期民居158幢,其中137幢保存完整。整个村落呈“牛”形结构布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有400余年历史的月沼、南湖、水圳等水利工程,这种当时十分先进的村落水利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还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生活景象。
中坤集团与宏村的合作,追溯至1997年9月6日,中坤集团与黟县政府官员在黟县碧阳山庄洽谈,商定共同组建“京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黟县以古民居旅游资源和古祠堂群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为参股方式,中坤集团以现金方式逐步投入黟县,以开发经营黟县包括宏村在内的古村落。
当年9月27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坤集团获得黟县宏村、南屏、关麓三个古村落为期30年的开发经营权,总投资2518万元。
而在1997年前,宏村与现在很多行将消失的古村落一样,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系列问题: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风雨飘摇;各种新式建筑频频出现,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不恰当的修补,使宏村不伦不类。最重要的是人去楼空的尴尬,青壮年外出求生,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1997年,中坤集团进入宏村,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实地考察,共同研究制定《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1999年,该规划通过了国家建设部、文物管理局等有关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委会的审核。此后,中坤集团按照规划要求,投入数千万元对宏村进行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宏村的保护性开发同样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三方合作模式,所不同的是,企业的角色在宏村很“淡”。
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宏村建立保护管理机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和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综合协调、指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成立遗产管理委员会、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和民间保护协会,强化保护工作的日常监管监控,形成了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