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收藏故事

丘吉尔曾想朝毕加索屁股上来一脚

2012-09-05 15:57:51 来源:

  据说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英国艺术科学院举行过一次便宴,丘吉尔首相和蒙哥马利元帅都参加了,时任艺术科学院的院长在举杯时抨击了现代绘画,特别抨击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他说:“他们怎么就不能把一棵树画得像一棵树?”便宴后他与丘吉尔去散步,丘吉尔对他说:“您听我说,要是咱们现在碰见毕加索,您能帮忙朝他的屁股来上一脚吗?”院长回应:“那还用说。”这个细节让人忍俊不禁,这些著名人物朴素的欣赏标准在今天看来显得“太不懂”现代艺术了,他们是否还走不出被古典艺术培育出来的审美习惯?

  今天的专家学者决不会对现代艺术发表类似丘吉尔那样的言论了,但现代艺术究竟好在哪里,他们的言说仍然让人不甚了了。这不,去年上海举办了“2011毕加索大展”,共展出毕加索的48幅油画、7幅版画和7座雕塑,全是真品,被称之为“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世界艺术大师个展”。自开展以来,虽引起各方关注,但每天观众也只有千余人,与原先预估的每天8千人相去甚远。主办方竭尽全力,邀请了各路专家学者组织了十多场讲座,帮助观众解决“看不懂”的问题。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观众还是以自己对艺术本源的常识性理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最近一些我特别喜爱的老艺术家过世,让我想谈谈这个“看不懂”的问题。

  说到毕加索,与他同时代的评论人似乎更能直言。一位评论家说:诗人、画家是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为生的。一个画家即便具有天才,若与生活不和睦,他就会引起人们对他的争议,或引起人们对他的过分颂扬,但不能使任何人高兴。毕加索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们不否认毕加索的天才,但是他似乎不热爱生活”。他曾给一个漂亮的美国女人画过几十张肖像画。第一幅画得与周围人所看见的没有什么不同。但第二幅、第三幅……渐渐开始不同了,毕加索开始分解她的面部,他说他发现了这个女人性格的一些特征,并开始研究这些特征。待到第十幅肖像,一位观赏者说:“这是一头立方体的猪”。俄罗斯作家爱伦堡是毕加索的朋友,他不掩自己的困惑说:我不能理解他何以竟能如此憎恶一个漂亮女人的面孔。

  毕加索本人并不忌讳谈自己绘画的初衷,在谈到印象派绘画时,毕加索说:他们想把世界描绘成他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我对此不感兴趣。我想把世界描绘成它在我的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他在解释黑人雕塑家之所以改变头部、躯体和手臂的比例,根本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人,也不是不会画,他们对比例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日本的画家对于透视有不同的概念一样。每当他看到批评家写文章说他在“寻找新形式”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可笑,“我寻找的只有一样东西——把我想要表现的表现出来”。

  无疑,毕加索是按他想象的方式来描绘世界,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剥下它的皮,掏出它的五脏六腑,既要分割大自然、肢解道德,还要破坏一切现存事物。他宣称:“艺术不是美的赞歌,它只是人的本能和大脑中的意象”,他还用“秩序的爆炸”来表达这种本能和意向。他是厌恶这个世界表现出来的形象吗?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的解释是:毕加索是从欧洲的封建主义往昔“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是闯进眼花缭乱的文明社会的一位“原始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毕加索自己说:一幅作品就是一次总破坏。

  我常常在想,不管在怎样的时代,不管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样子,总会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现有形式,还有一些艺术家寻求新的表现形式。伦布朗、塞尚、梵高是属于成功地创造出有别于古典绘画形式的大师,毕加索呢?尽管毕加索不承认他在“寻找新形式”,但他确实以一种自己独有的形式表现了“人的本能和大脑中的意象”,或许这是他得到绘画大师称号的一个“正面”原因吧!  比较一下毕加索与卓别林吧,卓别林和19世纪的许多画家一样,其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作品为大众所喜爱。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当卓别林的观众看到卓别林本人时反而有些失望,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卓别林总是留着小胡子,拿着手杖。这表明,他的艺术比他本人更引人注目。可毕加索不同,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个人比他的作品更引人注目,人们越看毕加索的作品,就越感到那些作品是附带的。毕加索的一位雕塑家朋友说:对毕加索来说,绘画只是个次要问题。毕加索自己也说:画家画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他是什么。是啊!他的非绘画的因素太多,绘画本身反而变得不怎么重要了。可艺术家最终还是只能活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里,因为后世的人们只能从他的绘画中理解他。于是,严苛的争议,或过分的颂扬,“但不能使任何人高兴”一直伴随着毕加索的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