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大量涌入之后,风俗有差异,利益多冲突,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移民之中不排除有一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危害性更大。据《解树庵碑志》记载:“(公)镇邑望族也……生有异禀,好义侠……同胞昆玉中惟功德威并着,阳山湖北诸梗顽无桀傲之行者,赖公之赐。”“阳山湖北诸梗顽”,就是指来自湖北的无良移民。这些人需要当地的望族中有威严者出面弹压,方肯收敛,肯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少的困扰。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和移民的冲突有时候需要合约来化解。如《黄龙峡禁碑》载:“盖红山西洞系五方集处之人,人心非古。有恃强凌弱、捏词诬控;窝藏匪类,善懦无不受害。是以合沟首众人等,齐集议立禁约,刊碑谨戒,以免后患。自立禁后,本境居民不许私匿面生可疑之辈,结交偷窃、游手好闲、酗酒打降、诬告赖骗。……饬盟之后,言归于好。各宜同心合意,不得公报私仇,勾引外人讹诈。如有不遵守此禁,乡约、客首、乡绅齐心禀呈,经公处究,抑强扶弱,善良得便。”后署“乡约黄首魁”和“客首邬绍富”。从内容来看,这是当地居民和移民在发生冲突之后,有双方的头面人物商定禁约,其中“本境居民不许私匿面生可疑之辈”和“不得公报私仇,勾引外人讹诈”数句,便是针对移民而言的。
对于一个交通闭塞、人口稀少的地区而言,移民对它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地区对移民的容纳,从数量上来说也是有限的。清乾隆年间,全国的人口突破3亿大关,达到了农耕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而日益腐化的统治者却更加疯狂地兼并土地,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离失所,很多人找不到立足之地,便成为流民。嘉庆元年,川、陕、鄂、豫边界的流民,在白莲教的组织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商洛虽然不是起义的中心地带,但也深受其害。如《双寨摩岩》载:“今值皇清嘉庆元年,群贼扰乱数载,来如蜂拥,伤妻杀母,痛恨莫堪。老弱撰乎沟壑,少者离散四方,生灵涂炭,最苦难当。”又如《生龙寨碑记》载:“至嘉庆二年三月初六,豫匪被大兵追急,扰及境内。”可见当时商洛受这次起义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加上之后太平天国起义的波及,使移民商洛的人口急剧减少,并且在整个晚清时期都没有能够恢复,乾隆时期的移民盛况,遂成历史绝响。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第一手资料,碑刻文献对于商洛移民史研究有着非常高的价值。当然,相关的搜集工作,也有待加强。记得去年商洛学院中文系召开商洛文化研究座谈会,笔者曾提及家谱对商洛移民和方言研究的重要性。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搜集到比较齐全的商洛碑刻文献和家谱,加上实地调查,商洛移民史将是商洛文化研究的一个大有可为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