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期
典型器
为“大明弘治年制”款折枝花果纹盘、云龙纹碗及一批有帝王年号款器物。此期官窑曾一度停烧,故器物较少。
青料
大体与成化朝的相同,仍然用平等青料,色泽比较淡雅。后期则发色灰蓝,与正德色调街接。
纹饰、胎釉、造型
纹饰有折枝花果、云龙纹、龙穿花、鱼纹、梵文等。胎釉、造型,前期与成化时期的相仿,甚至比成化朝的更加纤巧、柔和,后期的则接近于正德朝。
款识
此朝历18 年。弘治纪年款不太多,主要有六字二行、四字二行楷书款。书款柔和秀气,笔道均匀,款式淡雅稳定。款字特征:“弘”字,第二划出头,“厶”旁较高,“治”字最后一划向右出头者多。落青花帝王年号款的白釉盘、碗比较多,清代、民国时期,古董商常用来做彩器。鉴定时要注意观察釉面的划痕是否被彩所断,以此判断是否为后加彩。
工艺
修胎规整。碗、盘稍有塌底现象,圈足边露胎处见窑红。
明正德朝
典型器
有“大明正德年制”和流传有序的青花器。
青料
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料,呈色多闪灰蓝色,晚期改用回青料,发色泛紫。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地绿彩、黄地青花、青花五彩等。
纹饰
纹饰布局繁密,笔法双钩平涂、一笔点划均有。宗教色彩图案多。除常见的缠枝纹、折枝花卉纹以外,穿花龙纹、飞翼龙纹和回纹为常见纹饰,以阿拉伯文作装饰纹样较历代为多。
胎釉
后期胎质不及前期的细腻。釉汁肥腴,白中闪青灰色,但多气泡。
造型
后期大件渐渐增多,且造型浑厚,带座器较多。除一般圆器以外,多见各式烛台、花觚、香炉等供器,各式带耳瓶、洗、奁、盒及插屏。
款识
此朝历16 年。有六字二行“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多“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款,款字结构松,很规矩。款字特征:“明”字日、月上半部近于平行;“正”字三横平行,底横长;“德”字“十”小“心”宽,“四”、“心”不紧凑;“年”字上面一横最短,写法有好几种;“ ”字“衣”的横很少超过“刂”。
工艺
渐显粗糙,修胎渐草率,罐腹接痕明显,盘多塌底,露胎处多见火石红。
明嘉靖朝
典型器
有嘉靖帝王年号款的官窑器,如明嘉靖青花龙纹盖罐,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盘、明嘉靖青花山水人物带盖梅瓶等。
青料
此朝烧瓷时间比较长,青料发色不一。最具特点的是回青料,呈色紫艳,有别于其他各朝。品种有青花五彩、黄釉青花加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矾红彩、蓝地白花。
纹饰
除传统纹饰以外,道教色彩纹饰增多,有云鹤纹,许多器物都用来做边饰,还有松竹梅纹、缨珞纹、八卦纹、八仙纹、花组字纹及树枝组字纹、折枝花托八吉祥纹等,都比历朝为多,其中花组字纹为独具特色的纹饰,婴戏图纹、高士图纹、鱼藻图纹被广泛采用。
胎釉、造型
小件胎极细,釉极润。但大件胎较粗,釉亦不及小件润泽。多大件,如大盖罐、大缸、大葫芦瓶、大碗、大盘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云龙纹大盘,口径73 厘米、底径49.3 厘米、高9 厘米;双凤穿花纹大盘口径71 厘米、底径50 厘米、高6.4 厘米,造型均为浅腹,圈足平切,外斜削一刀,砂底,满布窑红。异形造型多,多见八棱、四方、六焦、上圆下方葫芦式造型。朝珠盒造型十分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