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文化研究

郭鸿蔚:自然收集者

郭鸿蔚:自然收集者

2012-06-18 16:40:17

  艺术家郭鸿蔚近日举办的“收集者”个展,让观者犹如进入了一个动植物标本陈列馆。郭鸿蔚一改此前以纸杯、卷筒纸、牙刷等常见杂物的创作主题,展出了以鸟、动物、矿物和植物标本为主题的水彩画。

  同时,艺术家运用水彩表现的效果呈现了自然界物象的形式感,将一种自然之物集合在同一画面上,展示了它们共有特点的同时,也会观察到每个存在个体的“差异性”特质。郭鸿蔚更像一位自然界的收集者,收集着各种物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把这种存在的形式感展现在画面上。

  很多画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收藏家,比如彼得·保罗·鲁本斯、埃德加·德加、毕加索和杰夫·昆斯等,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绘制的行为当做收集的方式。从传统的收藏角度来看,郭鸿蔚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但是,他通过最近这批作品找到一套体系,能够将这些以鸟、动物、矿物和植物标本为主题的水彩画与他之前更为代表性的作品连在一起。2009年,郭鸿蔚举办的个展“东西”中展出的作品主要以纸杯、卷筒纸、牙刷等在工作室中四处可见的杂物为主题。虽然并不算是藏品,但那的确是他所收集的琐碎。

  近几年,旅游经历和大量的阅读增进了郭鸿蔚的阅历。他对西方从16世纪以来系统化地收集、归类并且分析大自然的方式的兴趣日益增长。收藏在自然博物馆里的动物、鸟类、昆虫和矿石等的标本以及种在植物园里的富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植物让他想起他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时的日常工作。而这些相关性很高的标本就很自然地成为他最近水彩创作的主题了。

  有些时候,他也会选择一些有时间感的题材。比如他所画的植物标本系列里,每幅作品都包含了标本的名字和序列号,但是由于水彩的飘逸特性,通过画面直接辨认标本基本是做不到的。在其他系列创作中,郭鸿蔚将自己在欧洲各地收集的自然标本按照主观意识排列起来,并展示出自己对霉烂和腐化的偏爱。正如早期郭鸿蔚的牙刷作品,这次的画面上展示了鲜艳的鸟类标本,按照不同角度,经过他对水彩媒介的精确把握,呈现出细微的差别。

  虽说画面的内容足以引人注目,但还是郭鸿蔚在严谨和随意之间、在追求逼真和欣赏水彩的流动性之间所掌握的平衡更让他这一系列作品脱颖而出。继“东西”之后,郭鸿蔚将自己转变成一个特殊意义的“收集者”,随时随地地吸收知识,开阔自己创作的范围并持续提炼自己的水彩笔法。(北京商报)

  • 相关阅读
  • 解读艺术品天价拍卖的背后

      近一两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屡创天价,尤其是名家精品的市场价值呈现出跳跃性上升的态势。从2010年开始,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步入“亿元时代”之后,2011年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

    时间:06-18
  • 探索水墨背后的文化表达

    从试图摆脱传统中国画的图像到写意风格向抽象的过渡,艺术家都在探索水墨作为代表东方文化审美最合适的体现。...

    时间:06-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