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圆”银币 悲催:没来得及发行,就遇上了辛亥革命
南京的“龙洋”铸造很顺利,但谁知道在第三年出了变故。
由于当时全国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铸造银元,各自为政,所铸银元成色、重量不一,且互相抵制,谋取暴利。所以清廷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全部裁撤。两江总督刘坤一赶紧上表奏折,陈述该厂“确着成效”,这才得以保存。
为了杜绝再次出现这样的危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先后进行了十次整顿,还聘请了外国化学专家霍氏到厂担任配合成色教习,并在银元上铸上“HAH”(霍氏英文姓名缩写)戳记,以取信中外。
1911年,清廷想要进行“废两改元”的改革,废除银两,在流通中统一使用银元。5月,天津造币总厂派遣艺士张葆亨、纪钟淇、王国弼和英国化验师华振来到南京分厂筹备“壹圆”大清银币的铸造。这是我国第一套以“圆”为单位的计值币。
郑涛告诉记者:“以前生产的"龙洋"银元上是不标注面值的,只是按照以往的习惯计重区分,一般默认7钱2分的为一元,3钱6分的是半元,1钱4分4厘的是两毛,7分2厘的是一毛。但这套大清银币不一样,它不标重了,而是在正面标注上面值"壹圆"。可惜的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这套银币没能通过官方渠道发行,而是被拨作了军饷,后来又大多被熔铸成新币,所以存世的很少。”
铜元 实用:当时的一块铜元,相当于如今的2块钱
说起清末民国的钱,我们常提银元,其实还有铜元。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就生产过大量的铜元,而且生产了好些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始铸造铜元。由于获利颇丰,第二年10月添购了铸机5台,每日可铸铜元28万枚,每月可铸700多万枚。
为什么会铸造如此多的铜元呢?为什么到了如今,银元经常被人提及,铜元却鲜有耳闻?
“这是因为银元贵,银元的购买力强,所以老百姓总想留存下来。但也因为贵,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方面不是很方便。有学者做过研究,清朝中晚期时候的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如今的200多块钱,出去买东西人家还得准备很多零钞给你。而铜元不一样,当时的铜元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当二十铜元",能抵二十个方孔铜钱;第二种是"当十铜元",能抵十个方孔铜钱。"当十铜元"在当时相当于百分之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大概是如今的2块钱。这种零钱虽然价值不高,但使用非常广泛。”郑涛表示。
那造币厂为什么会“获利颇丰”呢?郑涛表示,这是因为铜元的实际价值小于它代表的面值,它本身的材质可能只值三四枚方孔铜钱,但它的面值相当于10枚方孔铜钱,所以中间的差价利润是很大的。
“样子好看,面值小,利润又大,老百姓愿意用,所以铜元是很受各省当权者欢迎的。要知道,当时各省基本上都是独立造币,多出来的利润几乎都是由地方自己把持的。所以,各省在铸造铜元上都很积极。”
孙小头 霸气:由于产量大,开国纪念币成了流通货币
1912年1月,孙中山任命余成烈为“中华民国江南造币厂”监理,仍以清代旧模铸银元以济军需。20日,财政部长陈锦涛改厂名为“中华民国财政部江南造币总厂”,并呈报国民政府。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留守府以军法科长张孝准兼厂长,开铸“开国纪念”铜币。5月铸银币,即后来民间所称的“孙小头”银元。这种钱币面值一元,正面为孙中山像,上铸“中华民国”四个字。8月续铸二角金币和二角银币。其中,开国纪念金币重量为9.6克,直径23毫米,是我国造币史上第一次铸造纪念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