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文化研究

汉字书法的文化困境与忧思

汉字书法的文化困境与忧思

2013-08-01 15:32:50

来源:

  □事件关注:

  今年,陕西师范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很特别,4500多份录取通知书均是由该校书画研究会的6位离退休老教师用毛笔写就。在大多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都是电脑打印的今天,陕师大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送给大一学子的一份特殊礼物,引起了文化学者及广大网友的一片追捧。有人认为,“老前辈们挥毫写成的录取通知书传递着学校的气质,透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值得收藏。”还有人觉得,走入大学校门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这种人性化的录取通知书很有纪念意义,显示出学校对人才的尊重和肯定,同时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更提醒新生要认真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中国汉字,生来就应该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它的每一笔画构成都是毛笔造就的,因而有一种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美感和气质,即使是后来的硬笔书法,也依然保留了毛笔书法的笔意和风格,但难免给人以生硬之感,没有毛笔的韵致和灵动。因而,中国汉字有书法,汉字书法有作品,作品可用于居室装饰,有收藏价值;硬笔虽然也有所谓“书法”,但终归难登大雅之堂。

  在现代书写工具向电脑输入法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书法不再是日常生活的普遍工具和技能,而蜕变成一种专门的“艺术”,一种由少数“专门家”操营吃饭的东西。书写工具与方式的变革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大大提高了语言交往的速度、频率与效率。但是,我们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得到”似乎总要以“失去”为代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证明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很令人无奈。

  古话说“字如其人”,意思是从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习惯、心境、性格和命运。且不论此中的玄机究竟如何,但是,一个人的文字手迹,肯定是其人最“确切”的印记。古人书法的价值,可能不仅仅在于它所蕴涵的艺术成就,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那种“见字如唔”的时空穿越的感觉。与字相对,如见其人,同我们面对先人的遗物或神主的感觉相类。

  在传统生活中,“签字”就是“画押”,“画押”就是“具质”,也就是在你认可和承诺的文书上“质押”自己的信誉和人格。于是“落笔成铁”、“一诺千金”,决无反悔之理。由此可见签名的庄重与神圣。

  现今,签名还是延续了下来。一是用于法律性契约性文书,在打印的文稿上签名确认,尽管有人签名后未必打算一定遵从,但是签名的法律意义和效度并没有削减;二是用来促销,如签名售书、明星签名以保持粉丝追逐之热情之类,基本上属于“泛娱乐化”的产物。有趣的是,时下的签名竟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其人自然书写的自我形式,而是由一些专业人士“设计”出来的。被设计者“照葫芦画瓢”重复几十、几百遍,孰而生巧后就作为自己专用的“签名式”了。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虽然您的字写不好,但至少名字写得可以。

  于是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在拍卖市场,手稿、旧档都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有消息说,唐弢先生藏珍的一部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一槌拍出了184万元的高价;周恩来1962年9月11日的一页国务院批示手稿,最终以48万元高价成交。我看“手稿”之属已经没有了“当代”。

  据调查,近十年里,有90%以上的人不写信了,被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替代了。春节期间用来拜年的贺卡,有人为省工作量也改用了打印的文字。这些由电脑统一制造的东西,大体千篇一律,全然没有了亲笔书写文字特定的表情与温度。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重要的人生经历也失去了亲笔文字的“信物”,就连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上的校长签名,也只是一枚手写体的蓝色印章而已。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