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开辟“国画革命”的战场,高氏兄弟在上海创办了兼有画廊营销性质的审美书馆,以自产自销的明信片开拓“新国画”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记录着高氏兄弟与徐悲鸿的一段画坛佳话:徐悲鸿少时潦倒落魄,在“二高”帮扶之下渡过难关。他初次面世的作品,便经由审美书馆出版。高、徐两家的友谊,也影响了徐悲鸿的艺术观,无形中为“新国画”赢得了新的盟友。
经过数年经营,“新国画”开始崭露头角,其阵地也由沪上回移粤中。1921年,由高剑父主持的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在广州文德路开幕。“二高一陈”的作品深得军政要人推崇。随后,高剑父本人也登上了“国画革命家”的盟主地位。“艺术革命之大旗”似乎将要“从广东发难起来”了。
然而,在这一胜利的背后,暗地里却在涌动着新的波澜。
转
新旧争鸣重溯折衷正源
“新国画”自诞生之日起,从来毁誉参半。高剑父的笔法,就被传统派批作“野狐禅”。《天地两怪物》等出格之作更挑动了不少画家神经。面对“二高一陈”的强势回归,一批岭南传统画人决意组织力量,分庭抗礼。1923年,赵浩公等14位画家组成了“癸亥合作画社”,不久扩大为“广东国画研究会”。国画研究会盛期会员几达数百之众,他们举行雅集、画展,出版画册,欲与“折衷派”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