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明确农村党支部的重要地位。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农村党支部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贯彻党的政策中,农村党支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都要依靠村支部去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咱们的宣传教育,向群众解难释疑,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这样才能使党的政策、使上级的决策被群众理解。同样的,党的方针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存在哪些问题,群众所反映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也要通过村一级集中起来,反映上去,从而使上级组织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情绪,做出正确决策。这一点,我想大家是深有体会的。二是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农村党支部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咱们村党支部既是领导者、决策者,又是组织者、实施者。怎么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目标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增加集体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等等,都需要村党支部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带领群众去组织实施。三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农村党支部始终处于前沿地位。村党支部直接面向群众,接触群众,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农村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首先需要村党支部去引导、去调处、去化解。大到村上发展的宏观规划,小到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村党支部都无法回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在群众的心目中,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党的形象。村干部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不谋私利,就能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就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会激发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爱戴之情;否则,就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甚至引发各种矛盾,危及社会安定。
第三,明确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面临的新挑战。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党组织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课题。一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日益增强,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日益凸现。二是随着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组建专业协会,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等新形势新任务客观要求农村党支部顺应发展潮流,改进领导方式。尤其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停产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民工返乡以后干什么,怎么引导,怎么培训,怎么创业,我们村党支部要思考这一问题。面对新形势,农村党支部传统的设置形式、工作方法,以及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或调整。如果还习惯于过去那样“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组织干预,就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三力作用难发挥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三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惠民政策的实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树立以法执政、科学执政的理念。但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仍存在“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的问题。四是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怎样全面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样促进发展,怎样体现以人为本,怎样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村级党组织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多思考,多探索,多总结。五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扎实推进,和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全面落实,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上进入了“以城促乡、以工助农”的崭新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里,农村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朝着民主、法治的农村社会演进,传统的农民正向著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农民转变,农村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内需推动和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共同作用的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村级党组织必须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这一系列新变化要求村级党组织,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切实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努力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必须要强化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协调这三方面的功能,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必须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推动农村工作开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解决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必须提高领导能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统揽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