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商洛供电局山阳分局照川供电所副所长王治民
王治民,人称"蔫怪"。说他蔫,是因为:一双布鞋、一套工作服不离身,不修边幅,少言寡语,出土文物似的;说他怪,是因为:五十多岁的他,上杆就像一溜风,装盘架线,样样都是行家里手。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心里装着大家,唯独没有他自己,为农电事业甘愿负重的"老黄牛"。
以身作则 狠抓管理
农电体制改革前,王治民在山阳县城附近的葛条乡电管站任电管员,他所管的台区,各项经营指标年年被站上评为先进,电价控制在全乡最低水平,深得群众的赞扬。农电体制改革时,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和过硬的工作作风,他被山阳供电分局聘为一名农电员工,破格提拔为副所长,被分到刚从岭南小水电自发自供区接管,条件最为艰苦的照川供电所上班。
初到所上,用电管理的混乱状况被他想象的更为严重,部分职工还没有完全走出旧体制的束缚,思维依然停留在体改前的经营模式下,管理简单粗放,所上工作停滞不前。为了掌握辖区的情况和管理上的症结,他和所长数九寒冬,骑着摩托车, 2个多月时间内,跑遍了照川镇18个村75个自然组,走访了大量的用户。线路状况差,事故报修率高,线损居高不下,3条10千伏线路平均线损达到20%以上。好多村组电压质量差,村民购的磨面机等设备无法正常启动。所上管理混乱,人心涣散,部分职工把工作当"副业"。乡镇单位和村组干部无表用电,用户电表无表箱,私拉乱接,窃电现象在一些村组普遍存在,群众交费意识差,电费不能及时清,全所低压线损出奇的高达40%以上。
天生敢碰硬、敢较真的王治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和所长苦苦思索着如何让照川供电所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良方"。
他首先从人员的思想认识抓起。经常这样告诉职工:"只有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售电量,降低线损,才能有效益,才能提高大家的待遇"。白天,他和职工们一起施工、收电费,晚上逐个谈心,了解和掌握每位职工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悉心听取他们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完善和建立安全生产、指标完成、优质服务等各项管理制度,抓好落实,用制度规范管理。
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整天都和职工摸爬滚打在一起,他的家在离照川镇120余公里的山阳县城,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妻子怪他是一个不顾家的人。2009年11月的一天,妻子将电话打到所上,吼着要王治民接电话,"咱家的黄姜都烂到地里了,屋里十几天都摸黑,你整天管人家的电,咱家的电你管不管?"说着电话那头就听见了妻子呜呜的哭声。
王治民强忍着心头的愧疚,悄悄挂断了电话,他叫来了在一旁值班的刘升学,"升学,给你嫂子打个电话,问问我家里的情况,我不好意思再给他解释。"
刘升学拨通了电话:"有你没你有啥两样?你就把供电所当家吧!"还没等升学说话,电话那边就是一顿臭骂。
"嫂子,我是升学。"
"嫂子让你见笑了,我家就没停电,五亩黄姜出钱让人早挖了。三个月不回一趟家,我是惦记他的胃病,是想让他回来拿剩下的两个疗程胃药。能让群众用好电,是治民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的光荣。"
多少年来,王治民不知道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在所上值班,让其他职工休假,享受和家人团聚的快乐。工作上,他主动要求所长让他管理线损最高的10千伏晏马线,包的低压台区是最远、基础设施最差的30余公里以外的石佛寺镇板庙村,在他的言行影响下,职工的思想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都觉得跟他在一起干工作有奔头。
-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