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武器装备

寒区兵器试验场考核战车性能 驾驶员眉毛结霜花

寒区兵器试验场考核战车性能 驾驶员眉毛结霜花

2014-01-14 13:40:00

来源:科技日报

  装甲兵某试验场是我军新型战车 “准生证”颁发的唯一单位。建场55年来,从第一代59式坦克到最新型主战坦克、从单一型号到装甲车族,该试验场先后圆满完成100多个型号300多台样车的设计定型试验任务,获国家军队科技成果100余项。科研人员斗酷暑、战严寒、搏海浪、闯高原,在奇高奇险、奇湿奇寒等各种条件下严格考核新型战车,通过试验数据不断促进试验模式创新,以实战化标准铸造打赢利剑,硬是做到:“过我铁嘴钢牙,才能驰骋疆场”。

  近日,我们随该场官兵来到寒区,近距离感受这支功勋劲旅的风采。

  试验数据比生命还重要

  隆冬,中俄边境“北极村”,乃天然的寒区兵器试验场。持续4个小时行驶试验是战车试验的重要一环,其时,车内外相差10余摄氏度。为了测得准确的原始数据, 200公里跑下来,驾驶员上士宋海眉毛胡子结满霜花并已被冻僵,硬是被战友从车内抬了出来。

  40年前,为采集核效应下的第一手数据, 8名勇士驾驶战车义无反顾地驶向“死亡之旅”——核爆心;30多年前,为了抵近测量战车的最高时速,测试员孙二云瞬间被永远地定格在24岁;10年前,中士潘宏运驾驶战车横渡某海域,因故障熄火的战车眨眼间被汹涌的海浪所吞噬,获救后的他却死死地攥着记录数据的小本本……

  此次组织爬坡极限值试验现场,笔者看到上士王宇和欧阳江龙分别驾驶着喘着粗气的车辆,在布满齐腰深积雪的近30度高坡上艰难地攀爬,溜车、侧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造成车毁人亡,在场的人无不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但他们没有因为险象环生而放弃测试,仍然严格按照标准坚持反复了3次才下结论,他们用生命作为代价获取了宝贵的装备数据。要知道,他们俩试验前写好了遗书才登上战车的。

  一种源于血、深入魂的传承,一代代试验场人让“数据和质量重于生命”的观念深植于心中脑海。他们将有限的军旅人生,投入到打造“质量更好、性能更优”的装甲装备事业上,是他们永恒的价值追求。

  探索我国的竞标试验模式

  “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标试验模式,成为新一代试验场人的责任和担当。”寒区试验大队大队长、试验场参谋长刘学工如是说。

  此前10年间,他们先后采用串并联、前伸后延、成套试验等新模式取得6项军队级一等奖以上的佳绩,同时使装备研制时间缩短一半,大大节约了研制经费,装备的质量也有大幅度提升。

  “这几个月,把我忙得够呛,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刚被提拔为副主任就被赋予该项目组负责人的李旦红如此说。36岁的他,面容憔悴。每次睡前他都要将有关竞标试验的组织实施规定、试验指导书等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过一遍,他绝不允许此次试验留下任何遗憾。

  2014年元旦前夕,早晨7点多,零下28℃,笔者在北方站采访,正巧赶上了两台由不同厂家竞标装备在公路适应性行驶试验现场测试。考虑到参试车辆因路况、车速改变造成的油耗等因素而造成参数的不同,参试官兵还采用了延长车距、延长里程数、拉大车距等方法,从而保证试验数据的科学客观。

  据试验场主任李荣利介绍,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公正,试验场在挑选人员时下了很大工夫,不但要求测试人员技术精、能吃苦、作风硬,更需要公道正派,杜绝出现人为因素的干扰。

  冒风雪前来慰问的装甲兵工程学院政委夏晓鹏语重心长地说:参试官兵吃苦耐劳、科学试验的传统要保持,如今还需具备一项优秀品质——廉洁!要永葆我军“拒腐蚀、永不沾”的本色。

  紧盯实战铸造打赢装备

  “试验场连着未来战场、试验质量关乎战士生命”,已成为试验场官兵的共识。雪原深处,高工薛海要求参试官兵完成试验里程后,将在12个不同乘坐点的感受逐一记录下来,以便针对每个细节提出改进意见。

  笔者从兵工厂技术人员了解到,由于试验场官兵始终与他们在一起并肩战斗,装备设计理念一次次在碰撞中得到优化,装备性能也在全面、高效、严格的测试中得到提升。据统计,这些年有500余个大小问题在合作攻坚中得到有效根治。

  试验场官兵一方面开展技术跟踪,把此前工业部门数据、试验场测试数据融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为装备改进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又为部队使用提供智力支持,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在未来战场和部队训练需求上。他们将装备交付部队后,依然紧盯部队使用情况,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两年前,笔者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藏北高原采访了正在组织旨在为提高装备高原适应能力进行的摸底试验。

  那次参试的装备,有一部分就是根据部队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改进后再进行补充试验,而另一部分是针对高原环境做了相应改进重新进行的相关性能试验。

  为了更加逼真地贴近战场,他们邀请驻地官兵模拟战场使用保障环境开展了20多项有针对性的专项试验,战场意识已渗透到官兵们试验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夏进炼丹炉,冬入广寒宫”,是一代代试验场人试验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磨砺中国陆军的突击利剑,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把强装强军梦想书写在神州大地上,真不愧为盛享“铁骑包公”美誉的功勋劲旅。(李 飞 李全胜 胡伟锋)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