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介绍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一项成果。他们发现了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这一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
这件化石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500万年。这个骨架比以前知道的发现于德国梅瑟尔的达尔文猴和美国怀俄明的假熊猴整整早了700万年。而且,阿喀琉斯基猴在灵长类的系统演化树上与我们人类同属于一个大的支系,而达尔文猴和假熊猴则属于另外一个分支,是现生狐猴的远亲,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远。
倪喜军领导的国际小组采用最先进的、超高精度的同步辐射CT扫描技术,数字化三维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和印痕。
同是作者之一的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托弗·比尔德博士说,与其它已知的灵长类相比,阿喀琉斯基猴就像一个怪胎,它长着类人猿的脚,却有更原始灵长类的牙齿、胳膊和腿,它的眼睛也出奇的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改写类人猿的演化历史。
通过统计学分析,倪喜军团队推测阿喀琉斯基猴的体重仅有20—30克,比现生最小的倭狐猴略小一些。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丹尼尔·季博教授指出,阿喀琉斯基猴如此小的个体和它非常基干的系统演化位置,证明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包括眼镜猴、狝猴、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都是非常小的。这颠覆了原先认为的类人猿的早期类型与某些现生类人猿在体型大小上相差无几的观点。
根据生态复原,阿喀琉斯基猴应该是一种小型的非常活跃的灵长类,在白天活动,善于跳跃,依靠视力用手来捕食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