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过渡他的库存尚未穷尽
谈到贾平凹的文学风格,杨辉表示,对贾平凹这样创作体量庞大的作家,任何带有总结性的观点无疑都具有“过渡”性质。“随着他的新作的问世,评论界对他的总体评价也需要重新调整。《秦腔》出版之后,已有人认为该作品意味着贾平凹写作的‘终结’,但《古炉》的问世让人们感受到贾平凹的旺盛的创造力。此后的《带灯》曾让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感叹‘贾平凹的功力在剧增’。而刚刚出版的《老生》则又有新变。他的库存尚未穷尽,我们无法测知他的下一部作品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挑战。”在这一意义上,杨辉觉得,将贾平凹的作品视为一个有机、开放的整体,随时接纳全新的调适,较之简单的结论性的“总括”更为合适。“当然,也需要研究者在不断敞开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阐释。”
关键词:探索他的写作超越单一思潮和流派
贾平凹从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文坛,至今已近40年。杨辉分析,“当代文学的诸多流派在写作方式上的探索,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均留下了印记,但他的写作却是超越单一思潮和流派的。《商州初录》等作品被视为寻根派的重要收获;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有着浓重的结构现实主义的印记;《浮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怀念狼》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意无意地与全球生态问题相呼应。他的写作贯穿了整个新时期文学,也代表着新时期文学的成熟形态。”
关键词:主题商州是贾平凹的文学“试验田”
在杨辉看来,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书写“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及“世界”的遭遇,以及因这遭遇而引发的社会、人性、精神甚至魂与灵的阵痛与裂变、探讨人与世界的困境和出路,可以说是贾平凹近40年写作的基本主题。“《浮躁》是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关注社会变迁及其中个人命运起废沉浮的‘潮流化’写作的代表作品。《废都》则是他超越前期作品思维与结构方式的内在局限,走向书写‘心灵的真实’的代表作。之后的《秦腔》则意味着他对日渐颓败的乡土中国的哀婉与叹息。《秦腔》《古炉》依赖细节的洪流推动故事的方式对一般读者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阅读难度。贾平凹的力量和锋芒在《带灯》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危机四伏的樱镇世界在治理结构上的问题,无疑隐含着贾平凹对更大的世界的忧心。贾平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文学地理意义上的‘商州’为书写对象。”杨辉说,“商州”是贾平凹观照中国甚至世界的“窗口”,是他的文学“试验田”,“那里有中国和中国人的问题。贾平凹最想写的作品,很有可能是《老生》这样的作品。但我还是觉得,在《老生》之后,贾平凹还会有更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