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域外媒体聚焦商洛

“问需式”扶贫的镇安实践

2015-11-24 10:11:53 来源:陕西日报

   “过去出门打工,一年到头顾不上家,老人孩子都可怜。现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政府还扶持我发展烤烟、养殖,既把家庭照顾了还有固定的收入。这种按农户需求有针对性的扶贫模式,让我们脱贫致富更有信心。”11月10日,在米粮镇欣源纺织服装厂上班的月明村妇女李小云,一边忙着加工衣服,一边感慨地说。

  两年来,镇安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开展“问需式”扶贫,让1.2万户群众步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截至8月底,1.1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更新理念: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管”

  所谓“问需式”扶贫,就是在充分尊重贫困户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精准识别、因户施策、精准扶持,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管”的转变。

  青铜关镇丰收村贫困户徐振康,一年前,他还为资金哪里来,靠啥致富发愁。在驻村结对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徐振康在农商行贷款5万元,购买魔芋种子3000多斤,种植魔芋12亩,养鸡50余只,并在村旅游接待点办起商店,年收入10万多元。同村的刘长卫等5户村民,也是金融扶贫的受益者。5户移民户利用靠近塔云山景区的优势,申请1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目前每户增收9000多元。丰收村也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

  米粮镇以招商引资和金融扶贫建厂办企业,扩大搬迁贫困群众就业。已在镇上办起了温州服装超市、永友综合超市、魔芋初加工厂等22家企业,还扶持开办农家乐、农家宾馆88户,个体经营户250多户,从事饮食服务业160多户,开办农产品、面粉加工等家庭作坊50多户,从事秦绣针织600多人。

  县上还以流域连片开发为重点,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力量,积极推进东、中、西三个扶贫示范区建设,探索高山、河谷、沟岔三类地貌特征扶贫路径,全力打造栗园、丰收等20个精准扶贫示范村。

  完善举措:从“单打独斗”到“万众创业”

  单打独斗,不仅形不成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也很低。万众创业,不仅扩大了产业规模,还解决了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永乐街道办栗园村以土地流转为纽带,将分散的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成立了豆制品加工、畜禽养殖、农家乐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60多人。贫困户将土地、资金同时入股,既是股民又是工人,实现了多重收入。

  茅坪回族镇茅坪村通过成立合作社,在集中搬迁点建设9000平方米公租大棚和公租圈舍,实行“统一建设、分户饲养”,带动100户贫困户和搬迁户发展蔬菜和养殖产业。

  围绕“茶、菜、烟、茧、林、魔、牧”优势主导产业和养蜂、油用牡丹、美云秦绣等新兴产业,镇安县还为贫困户、低收入户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今年已发展创业致富户1000多户。按照“培育一个特色增收产业、对接一个龙头企业、成立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一批贫困户”的思路,全县已发展合作社100多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000多个,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

  通过对农户耕地、山地、林地承包租赁,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利、劳动打工挣钱,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已建成产业示范村32个、市级家庭农场3个、农业产业园4个,带动800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健全机制:从“摸石头过河”到“机制创新”

  今年以来,县上出台了《深化“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10条意见》,对金融扶贫、产业培育、支持创业等10个方面做出详尽规定,将全年工作细化为12个项目、30项重点工作,夯实牵头及包抓责任单位,建立了精准识别、联动协同、绩效考核三项运行机制。